……
甘雄能看出来的事情,这世上同样能看出来的必然很多。
比如大周朝廷的皇帝和很多官僚。
按照道理来说,大周此时应该对齐国充满警惕,并且尽快提升自身军事力量,准备应对齐国几年后的军事压力。
然而,这里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皇帝和大周的朝臣们并非一条心。
皇帝本人和以翁书平为首的部分官员,确实尝试增强大周的军事力量,并且要求周军对齐军提高警惕。
但其他人并不这么想,文及甫失去圣心后,就长期不问世事,蹲在家里连朝都不上。
文仲和包拯虽然也支持警惕齐军,但他俩认为政治方面比军事方面有效,建议再向齐国派遣监军——前者认为朝廷具备大义名分,还能争取更多齐国将领。后者只是单纯的认为大周对齐国用兵纯属自取其辱。
倒是jūn_duì 中的几个统帅,不知是为了展现对朝廷的忠诚,还是向从朝廷获得更多钱粮,都支持提高戒备,增强武备和兵力。
比如枢密使童贯,他主张整顿禁军,查实兵额,补足缺员,把大周禁军能战之兵扩充到三十万左右(实际兵额超过八十万)。
江淮一线的三支主要jūn_duì :
淮北军的徐世松现在有3万兵额,他主张把部队扩充到6万人。
翁书平任统帅的顺义军,现在有6万兵额,他也希望扩充自己统帅的力量,能扩大到多少就是多少,越多越好。
但是翁书平在顺义军并不怎么得军心,他过分信任原大周朝廷将门安插在顺义军中的将领,而不是原先那些民军指挥官,因此顺义军屡屡传出将兵不和的消息。
另外,那些将门出身的军官把很多禁军的毛病带进了顺义军中——比如吃空饷。
顺义军有6万兵额,实际能有4、5万人就不错了。
徐世柳指挥的荆湖军现有2万兵,他是唯一一个并未要求增加兵额的人,但这个年轻人仗着自己是文官,又是文相公的爱徒,民间声誉比较好,在荆湖一代大规模组建不在朝廷辖下的民团力量。
荆湖军的实际兵力远不止2万人,有人认为8万都止不住,另外还有一些服从徐世柳个人的洞蛮兵人数也有上万之多。
在荆湖一代,徐世柳几乎成了个土霸王,眼看着似乎有第二个齐王的架势。
不过正如齐王没有真正反叛朝廷,徐世柳同样没有,他还是大周朝廷的官员,以文官身份负责督荆湖军而已。
如果细细统计下来,不算数量庞大但一点战斗力都没有的厢军,大周在编的主力军,就有禁军82万,江淮义军11万,共计93万之多!
然而实际上,禁军空饷问题太过于严重,备战度最高的部队也不过只有编制数的七成而已,战斗力低的部队干脆就剩下些老弱病残,跟日常工作为给人打杂的厢军没有多少不同。
有些数据童贯都不敢汇报上去——此时的大周禁军,高达82万的兵额,实际有战斗力的,也就是当初他带去剿灭方腊的那15万人。
三支义军中,徐世松的部队严格按照兵额满员,徐世柳超编严重但这个人已经显得有些桀骜不驯,翁书平最令人放心但他的人不仅缺编而且战斗力十分可疑。
这样的军事实力,也难怪包拯坚决反对武力解决齐国问题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