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游戏竞技>爱国军阀> 第713章 军备与扩军并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13章 军备与扩军并重(1 / 2)

在第二天,杨兴乘坐火车赶到齐齐哈尔,将战时大本营主要成员拉到战争罪前线,召开前线大本营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后贝尔加湖战区司令员刘湘、副司令员李宗仁、薛岳、中亚战区司令杨森、以及各兵团司令,以及大本营主要成员。


三天前斯大林已经发表战时动员令,决定征集500万大军,以应对中苏战争的威胁,因此,前线会议一召开,众人就七嘴八舌,中国是否需要进行战时总动员,以应对苏俄已经进行的战争动员。


会议一召开,李宗仁就将该问题提出:院长,俄罗斯已经发布全国总动员令,您看我们是不是也要进行战争总动员?


杨兴笑了笑:你们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苏俄如果将jūn_duì 扩充到5百万,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中苏前线,苏联又能调派多少jūn_duì ?


陆军大学校长杨杰站起来,说道:兴公,我们先不管是否进行战争动员,我们看看俄罗斯的形势吧。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其人口、主要工业都在欧洲,而不是在亚洲,这一现状决定了未来可能的战争形态。


现在,在东线苏联被我们打得够惨,按照世人的普遍偏见,认为德国陆军作为我们的老师,作为学生的我们竟然能够给俄罗斯带来如此大的伤亡,若是作为老师的德国陆军,那战斗力只能说更恐怖了。


由于意识形态问题,德国俄罗斯两个存在严重的分歧,虽然苏德即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从长期来看,德国俄罗斯难以走到一起,德国俄罗斯必然爆发更为激烈的战争。


因此,即使东方交战正酣,但德国工业、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的现实,也让俄罗斯绝对不敢掉以轻心,苏军主力必然在欧洲部分,而不是遥远的东方。


对这个,众人心知肚明,但到底德国能够调遣多少jūn_duì ,这可让众人心存疑惑。


杨杰笑道,苏军规模虽然非常庞大,但是其人口、军工、jūn_duì 在西方的现实,决定了向西伯利亚调遣兵力的难度。


苏联能够调遣jūn_duì 的,就只有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就只有依靠黑海舰队等几条主要运输线,我们看看西伯利亚大铁路实际运兵能力,就可以判断苏军兵力调遣速度。


如今,我们在东线,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东线,依靠中长铁路进行兵员运输,弹药运输,正如这一个月交战结果,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破坏非常严重,我们借助公路进行运输,在如此段距离运输,我们也只能保证前线3个兵团60万人马的弹药补给,若是苏联通过长途运输,即使西线运力高于东线,势必也难以保证60万参战兵力的后勤补给。()


刘湘插话道:杨杰将军,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即使苏军增兵,在贝尔加湖方向,苏军作战部队规模也难以达到60万人?


杨杰点头道:是的,刘蒲登将军,即使不考虑运输远景,苏军也只能达到这个规模,须知道苏联各部队损伤甚为严重,需要从欧洲部分调派大量部队进行补给,杨子惠将军在中亚地区展开攻势,苏军为了保证中亚地区这一战略后方安全,必然在在中亚地区囤积重兵,中亚地区也占去了苏军庞大运力。


如此看来,苏军在后贝尔加湖方向最多能集结100万jūn_duì ,若是保证后贝尔加湖方向作战需要,苏军在中亚地区也只能集结50万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前方作战苏jūn_rén 数最多达到150万余人,根据中苏jūn_duì 战力,中国jūn_duì 保持在250万人,就可以保持其攻势态势。


因此,对是否进行战争动员,意见分歧更大了。


以潘文华等人为主的人员认为,若是讲究jūn_duì 人数,动员能力,俄罗斯当然不能与我们相提并论。


中国有5万万同胞,俄罗斯才多少?才1万万,中国人口是俄罗斯的五倍,对中国来说,可以随时将jūn_duì 规模扩大到1千万,两千万,但是若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如此大规模扩军只会带来财政更加困难


鉴于这种情况,张绍增、潘文华等人不建议大规模的扩充正规jūn_duì ,建议将前线作战部队保证在250万左右的水平,与苏联形成1.5:1,在后贝尔加湖方向,形成2:1的水平,在中亚地区形成1:1的水平,如此就可以保证作战要求。


为了满足要求,张绍增、潘文华建议全国正规部队动态维持在450万左右,如此可以应对前线出现的可能兵力匮乏现象。


为了避免应对可能的危机,加强地方民兵组织训练,后备役训练,在全国建立起超过300万的预备役、500万的民兵组织,如此即使前方作战不顺,也可以快速的进行补充。


杨兴决定采纳这种意见,杨兴认为,中国由于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战争动员与西方国家不一样,他们主要进行人员动员,而我们则主要进行工业、物资动员。


在战争期间,我们将优先保证各项军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加大新武器的研发,加大武器的生产。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