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城内城外鸡飞狗跳。数以千计地骑士勒马出城。封锁城内要道和码头。这一件恶性事件只能用耸人听闻四字来形容。堂堂国使。为了一柄火铳样品居然恶意突袭其他使者。连夜奔逃。南昌府乃至江西省各府各道地官员都不禁为之侧目。驱使府役严加盘查。以俄罗斯使团走脱。
鳌拜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怒不可遏。连斩了几个看守地兵丁。每日坐堂垂询缉拿之事。要知道。清军连连败退。那只连发火铳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来地。大清国仅存地一件样品。好不容易荷兰人拍着胸脯保证能仿制出来给了鳌拜一丁点曙光。却发生了这样地事。有辱国体不说。还失去了仿制地大好时机。
鳌拜抽空去探视了荷兰使团代表科特勒。科特勒地手臂被铅子击中。好在没有伤到筋骨。让随行地医生给他做了简单地包扎。对于火铳被夺一案。科特勒地担忧比鳌拜更甚。连发火铳地技术意味着一场军事地变革。若是落到了俄罗斯人手里。其危害不言自明。就在鳌拜与科特勒长吁短叹地时候。消息终于传了过来。俄罗斯使团捉到了。
原来俄罗斯人逃窜出城之后,摆脱了身后
,可是很快又遇到了麻烦,他们很快发现了东方人口在俄罗斯空旷的原野上,要想躲藏是十分容易的事,可是在这里几乎到处都是村庄集市,哪里都是人流车马,而且官府管理的极严,走不了几十里便设了关隘,必须出示凭引才能通过,俄罗斯人无奈,只好悄悄的拐回南昌城附近潜伏下来,等风头稍微过了一些,便急匆匆的溜到赣江边租一艘船逃亡,恰在这个时候遇见到了搜查的清兵,清兵见他们高鼻碧眼,立即便将他们锁拿。
得到了消息,鳌拜与科特勒一下子放下了心,收缴回了连发火铳,便是开堂审理这一伙俄罗斯强盗了,若换作别人,最多也只不过把这些使者痛打一顿驱逐出境而已,可是鳌拜却不同,他的杀意又连绵不绝的涌了上来,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鳌拜岂会放过他们?
闹哄哄的署理过后,十几个俄罗斯随员一律要斩,这还不算,鳌拜将俄罗斯国使痛打了一顿,让人割下了他的耳鼻,警告俄罗斯国使滚回去,再也不许入大清国的国境一步。
俄罗斯特使被折磨的半死半活,给人用马车送回俄罗斯不提,只是鳌拜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之后,一队哥萨克骑兵将会在这名特使的带领下入侵蒙古。
样品失而复得,科特勒更是将他奉若珍宝,连忙让随行的几个工匠一起拆卸研究,并且画下了仿制的图纸,准备回北京之后着手仿制。
北京城里流传着各种南明的先进火器,都道是大明仗着武器犀利接连胜利,这样的说法流传的十分广,一些满人更是津津乐道,大谈明军火器如何如何的犀利,仿佛火器一出,天地便会为之变色似的,其实这种说法正符合了满人的自尊,当年满人入关时可谓是气吞山河,无人能敌,可是如今却给原先的对手打的满地找牙,若不是因为火器的原因,那满人真的要找块豆腐去撞死算了,因此,满人们每当提及火器时都是一脸的称羡,可是一旦论及明军时又是一脸的鄙视,这些南蛮子不就是仗着火器犀利吗?这算什么,有种和咱们比比弓马。
康熙在这种舆论的左右下,亦感觉到火器的无穷好处,正巧荷兰使团抵达,让康熙见识到了荷兰人精湛的工匠技巧,一拍即合之下,年仅十四岁的康熙立即产生了新政的念头,正好这时孝庄太后的病终于好了,康熙的心情转好,招来了索尼等重臣议事,对于康熙所谓的新政,朝臣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大多是不以为然,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新政的好处,而是认为这个小皇帝年纪太小,所谓的新政不过是心血来潮的产物罢了,索尼等人并未过于支持,也未反对,康熙却兴致盎然起来,连忙下旨,在江南,天津,关外等处修建制造局,委派制造局的官员,又下开海,建立船坞制造战舰,由于有了荷兰工匠,这些事办起来十分利索,一两个月功夫制造局和船坞便投入了使用。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戴梓的人浮出了水面,经由康亲王的介绍,献上了他的新式火器——连珠铳。
戴梓,浙江钱塘人。曾居扬州,、戴梓博学多能,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是著名的机械、兵器制造家。他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喜欢上了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其中的一种能击中百步以外的目标。最为恐怖的是,在他的研制之下,世界上第一柄机关枪研制了出来,连珠铙”又称“连珠火铳”,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二十八发子弹。这种武器的设计十分巧妙,不仅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容易遭受风雨潮湿影响的难题,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够连续射击的优点,使用极为方便,比欧洲人发明使用机关枪早二百多年,戴梓研制出连发火铳之后,立即献于当时的康亲王,康亲王原先也并不在意这个稀罕物,直到京城的火器传言愈演愈烈时,这才醒悟到连发火铳的作用,于是连夜进宫,禀明皇上将连发火铳献于康熙。
康熙兴致勃勃的将戴梓版连发火铳命人试射,效果果然极好,甚至比之南明的连发火铳还有过之,其射速非常快,比之大明版的连发火铙还要快上几倍,只是威力稍有减弱,只要装填好铅子,便能连绵不绝的发出二十八发铅子。若是按历史的走向,戴梓应当被康熙发配去辽东戍边的,可是南明的崛起让戴梓有了用武之地,也让小康熙沉迷于火器之中,康熙连忙宣旨,让戴梓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