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这么做,并不完全是在刘东的份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好,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多少也得避嫌。之所以他还推动这件事情,主要是因为现在这个项目,基本上可以算是他的一个政绩点。
所谓样板模式,就肯定不会是一锤子买卖。这样的合同签订得越多,对于叶利钦来就越有好处。先弄出刘东这么一个让人眼红的样板出来,其他的人才有可能往这项目里面跳,跳得越多,他能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对于他这样现在根基不算很牢固的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当然是能够越多越好。所以,他才会作出这样便宜刘东的举动。
至于戈尔巴乔夫为什么也会默认,那完全是钱闹的。别他贵为苏联的总书记,好象实力非常雄厚一样。但实际上,他也快揭不开锅了,改革本就是需要大笔金钱来推动的。
可这几年,苏联年年用兵,到现在都还在阿富汗那个泥潭里面陷着,那钱犹如流水一般,花得连他这个总书记都心疼。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着叶利钦和刘东签的这个协议,是能够得到大笔金钱补偿的,再想到以后这条路的光辉前景,即便是这样做了,对于苏联的知识力量根基有所影响,但对比起国家整体利益来说,适当的牺牲,是可以理解的。
戈尔巴乔夫之前可是宁愿让这些人闲在那里没有饭吃都能干得出来,现在不过是让这些人去国外工作几年,这样的代价,他还承受得住。所以,他这个总书记对于这样的小动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设下诱饵,等下一个笨蛋踩进去。
要说列夫捷特这么辛苦,也不是毫无回报。刘东这边的回报暂且不提,单单是叶利钦对他的重,就足以回票了。自从列夫捷特提出那样的建议后,叶利钦也发现了列夫捷特这么个人才。再加上列夫捷特工作上也是矜矜业业,并且他身后的背景也不小。对于急于寻找盟友的叶利钦来说,列夫捷特这小子就非常有利用价值了。
等到关于计划的事情办完后,这个临时小组也撤销的时候,叶利钦亲自打招呼,把列夫捷特放到了自己的身边。这样的待遇,对于列夫捷特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到叶利钦的身边,比起在列林格勒厮混,实在是好太多了。刚刚投奔到刘东的手下,就有了这么一份名利双收的好事儿,列夫捷特越是觉得,跟着刘东,大有前途啊!
终于,在苏联忙活了接近三个月的刘东,在八七年五月的时候,又回到了华夏。开始准备给华夏政府方面,一个交代。他在苏联搞得风生水起,华夏关注的人也不少。
虽然目前来说,他仅仅代表的是私人力量,但对于华夏官方以后进行这样的活动,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苏联专家的好处,只要是上了年纪的领导人,都没有不知道的。现在虽然华夏和苏联关系已经解冻,并且贸易这些东西也算不上陌生。但关于人才这方面的问题,却依旧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可刘东去苏联转了一圈,就挖到了一批连政府都眼红的人。要不让刘东传授一下经验,怎么能过得了关?虽然在这三个月当中,刘东无数次向国内汇报过工作,并且还由老爷子亲自做了报告,给南巡首长这些掌舵人,但具体情况,还是应该由刘东这个当事人来解释,更为恰当。单单依靠报告,并不能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要不是因为这件事情一直是由刘东这样的私人身份进行的,华夏政府方面,说不定都得抢着派人过来接洽相关事宜。这可不是开玩笑,当刘东把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让老爷子汇报上去,有一些人那是拍案而起,说刘东目无领导,毫无纪律,这样的大事情,为什么不向政府报告?这其中,王家可没少吵闹。
虽然这事儿和王家管的交通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并不妨碍他们拿这事儿来挑拨离间。要知道,那些专家教授工程师,可不仅仅只有刘东稀罕。之前都说了,连政府都眼红。这样的事情让刘东一个人吃独食,别人哪有不羡慕嫉妒恨的?
还好南巡首长当时力挺刘东,说刘东又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并且是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的大事情都做下来了,不但无过,还有功劳。因为这样的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苏联方面不都说了么,这将会成为一种模式,既然是模式,那就肯定有后续。别人做为开拓者,劳心劳力,难道还不能有些收获?开拓者都没有收成,那还会有谁去想当开拓者?没道理让功臣受委屈嘛。
南巡首长都发话了,再加上这些人虽然嫉妒,但也能想明白其中的关键。既然刘东都能成功,那其他人一样可以,面对着这么一个新开辟的陌生市场,刘东这个开拓者,当然具有话语权,以后其他人想要按照这件事情来办理,说不定还得拜托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