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冬天鲜少有雪,但却寒气浸体,阴冷刺骨。关彝在梓潼郡深山内经年苦熬打磨,之前又同鄂虎喝了几杯烈酒,自然不觉寒冷,但显然坐在对面的诸葛瞻没有关彝耐寒,一边喝着酒一边不断地搓手哈气。
诸葛瞻体型修长,皮肤白净,颌下三缕微须,浑身上下透着一丝书卷之气。关彝吩咐鄂虎将炉火烧旺后移到诸葛瞻的身前,看着他俊朗的面庞,恭敬地道:“听闻卫将军贵体欠安,今日突然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诸葛瞻摆了摆手,笑道:“见教不敢当!瞻虽然称病,但也知道将军大破犯境魏兵,挽救我大汉于危难之中。此番前来,一则是向将军表示贺喜,二则嘛,乃是听说陛下已经下旨令将军率兵赴剑阁,欲协助大将军收复汉中诸地,特此有一语以告将军。”
“卫将军有何吩咐,敬之当洗耳恭听!”关彝正了正衣领,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诸葛瞻此前和他并没有什么来往,今天却突然轻装简从寒夜上门,原本就有些不同寻常,听他话中语气,更是证实了关彝心中的疑虑。
这些年来,他耳闻目染朝廷中的各种政治权利斗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比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厮杀更显残酷,稍不留神便会被踩到别人的脚底下,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这并非是关彝将自己摆在了诸葛瞻的对立面。关彝心中明白,诸葛瞻虽为诸葛武侯之子,除了生得同样的姿颜过人,却并没有继承其父的文功武略。自出仕以来,但凡是朝政举措,诸葛瞻大都是凭借诸葛武侯的名声获取蜀人的认同。
根据历史进程,在军事上,邓艾偷袭江油戍,诸葛瞻奉旨率兵与其决战,却在进兵时犹豫不决,没有及时采纳黄崇分兵据守险隘的建议,以致魏兵趁势长驱直入,最终兵败绵竹,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虽然战死沙场,博得了以死取义的名声,但实际上大汉的急速灭亡,诸葛瞻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当时局势,即便当时的大汉已经病入膏肓,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但自魏兵三路伐蜀以来,汉军采取的是退保要塞、固守防御坚城的策略。汉中诸围虽然大部失守,但汉、乐和黄金诸围尚在,且大将军姜维率领的三万虎步军主力皆在剑阁天险,而留守成都的羽林卫还有五万之众,倘若汉军当机立断,分兵坚守涪县、绵竹等各个险要隘口,单凭邓艾一万深入蜀中腹地,没有后勤供给且已呈强弩之末的疲惫之师,怎么可能灭亡大汉?
诸葛瞻放下酒樽,站起身绕着大厅来回转圈,关彝见他眉头深锁,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不好吱声。
“先帝创业艰辛,却中道崩殂,临前寄家父于大事,自当竭心尽力以报国恩,家父壮志未遂病逝于五丈原。后来,姜维秉志继事,其间我大汉以西南边地之域屡次攻伐中原,推算年月至今已三十有八年矣。虽为兴复汉室,乾坤一统,但数十年来征伐不休,大汉已是国力凋敝,民有怨言,更兼内宦弄权,朝政不举,司马昭此番分兵三路伐蜀,正为我大汉国力不济,根基有所动摇之故也!”
关彝皱了皱眉,诸葛瞻虽然没有说完,但言下之意却已再明白不过。这是他不满姜维累次伐魏,却徒劳无功,空自消耗人力和钱粮。同时愤恨刘禅近侍黄皓侍宠弄权,参议国政,败坏朝纲。
诸葛瞻凝视着关彝,接道:“司马昭虽有吞汉之心,但天不亡我炎刘,将军大破邓艾于江油戍,钟会已成孤军之势,魏人丧胆。以将军之才,一旦挥师入剑阁,汉中失地定可克复。诚如此,则社稷之幸也!”
“当今天下,汉、魏、吴各据一方,汉、吴皆弱而魏独强,此番魏兵虽然大败,但终究不损其筋骨。是以瞻深夜来访,以心事坦诚相告,若将军等克复汉中之后,需当将养士卒,调整民生,切勿轻言进取,否则若事不济,上丧国之根本,下亦损将军之名也!”
关彝点了点头,暗思诸葛瞻虽然没有继承诸葛武侯辅国治军的本事,但刚才的一番话倒也指出了大汉目前面临的困境。
关彝祖父云长公还未丢失荆州之前,大汉跨有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以及天下之腹的荆州大部疆域,军备国力均强盛于吴国,即便是和曹魏相比也没有太多的差距。但是,荆州丢失之后,大汉疆域转瞬之间大幅减少。而后的汉、吴夷陵之战,昭烈皇帝惨败而归,汉军在这一战中步、骑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文臣武将或战死或投降,昭烈皇帝也因此羞愤悔恨去世,转眼之间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
嗣主刘禅即位之后,在诸葛武侯的辅佐之下,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大汉逐渐恢复了元气,加之诸葛武侯在平定后方蛮族首领雍闿和孟获叛乱时获得大量的兵源补充,大汉国力虽说不能和鼎盛时期相比,但割据益州之地据险自守却是没有太大问题。
然而,大汉朝廷本为汉室正统的延续,克复中原振兴汉室乃是昭烈皇帝和诸葛武侯等先辈的毕生梦想,是以自大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时起,汉军先后十余次出兵北伐中原,希望能够定鼎中原,恢复汉室王纲,却皆因实力悬殊而屡屡功亏一篑。反倒是大汉因为地狭民少,受持续多年的战争影响一步步走向衰弱,最终导致魏国乘虚兵分三路犯境。
诸葛瞻这一席话,虽然让关彝也深以为然,但却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此次出兵剑阁,自己是受命协助大将军姜维收复汉中,即是说自己要在姜维帐下听调,并非拥有决策权的军事主帅,诸葛瞻不可能不明白这点,但听他话里的意思,却是有意要让自己取代姜维主持北方军事的意思?
一念至此,关彝猛地想起此前发生在朝中的一件大事——去岁冬,大将军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朝廷中以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太常张峻、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为首的一班文武大臣上书嗣主刘禅,弹劾姜维攻伐魏国却累次无功而返,以致大汉民力凋敝,国力大损,故此奏请召回姜维,任其为益州刺史,削夺其兵权。
虽然刘禅最终没有同意诸葛瞻和董厥等人的奏请,但关彝却通过此事看出了问题。诸葛瞻虽然明白姜维屡屡出兵讨伐魏国,乃是遵循昭烈皇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基本国策,意在光复中原重兴汉室,但却不满姜维独揽军权,一意孤行劳师动众北伐却又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导致大汉实力不断被削弱,大汉根基也因此被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