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军两支队伍一路上走走停停终于到了林芝地区,蔡锷在jūn_duì 到达林芝地区之后就下命令整顿休息一天,因为后勤现在达到的还不到一半呢,而且士兵们也应经很累了,一路上不但要防备叛军还要注意那些恐怖的地形和狼群。
在得到国内命令后的印度总督明托把早已准备好的jūn_duì 一举带进xi zang,他们在还没有充足后勤的情况下依然想着xi zang前进,速度还不是一般地快。
其实印度总督明托早就厌恶了在印度的生活,他想把这次当做自己回国的机会,他一直都在策划着这个计划,只要打败了愚蠢的中**队把西**立出来他就会成为帝国的大功臣,到时候封爵什么的绝对少不了自己,自己就可以离开印度回国享受生活。
德国在得到英国下令进军xi zang后就马上跳出来说英国厚颜无耻竟然插手他国内政,还表示华夏zheng fu是德国的好朋友,德国在必要的时候将会给予华夏zheng fu最好的支持,包括最先进的战舰和武器。
而俄国虽然是英国的盟友但是它又不想英国获得xi zang,俄国对xi zang也是很垂涎的,它也想把西**立然后成为自己的领土,俄国现在在盯着外蒙没有jing力和英国争xi zang,而且英国的驻俄大使曾经代表英国和沙皇约定西**立之后两国再决定xi zang到底归谁,现在先把华夏zheng fu给弄垮后再说,沙皇无奈的同意了。
ri本对于英国的行动早已预料到了,所以他们现在正在西北催促马家军进攻国防军,但是被马家军以时机还未成熟给推迟了。
对于英国出兵xi zang的消息,秦宇叫外交部长伍延芳抗议英国的流氓行为让英国退兵,因为xi zang是华夏的领土,秦宇还向全国公布英军出兵xi zang,国防军将会与英军决一死战。
这些消息一出全国皆惊,原本还以为英国只是吓唬华夏zheng fu的,没想到是真的,这让国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以学生和新生代的资本家为主高歌赞扬华夏zheng fu,认为必须要和英国决战,华夏必胜;另一种则是以前清的秀才和那些老人为主认为英国太强了,华夏根本不是英国的对手,华夏zheng fu这是在将华夏带入战争的深渊,会毁了华夏这些年的成果,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满清时期。
秦宇不管国内怎样吵他都坚决的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必须要赢,他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崛起。
西南军在林芝地区休息过后就继续出发,他们南下然后就一直沿着雅鲁藏布江前进,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阻扰就到了山南地区,路上西南军又消灭了五千多的叛军,至于为什么一路上为什么没有遇到什么叛军是因为**喇嘛把jūn_duì 都集中于xi zang了,西南军现在兵力还有十九万左右。
在山南地区西南军遇到了一支一万人的叛军,那里有一个狭窄的峡谷,只有一个入口而且是易守难攻的那种,这一万叛军就在峡谷高地上面驻守。
叛军就依赖那高高的峡谷地势对西南军进行攻击,这处地形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地势,想要攻破前面的叛军只能一味的往前冲。
蔡锷看过之后就叫炮兵对峡谷高地进行炮击希望能把高地给轰出一个缺口,但是炮兵的炮击并没有对峡谷高地上那些大岩石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是把岩石炸出一个个坑而已,而且高地上面还有由巨大岩石搭建的石板掩护叛军。
蔡锷看到炮击对这个高地无用就赶紧停止炮击,他仔细地看着高地,但是他没有发现什么缺点,最后他只能进行强势的进攻来试验一下。
西南军一万士兵不断的向着高地冲去,一路上士兵们不断的快速前进着,一边躲避着子弹一边对着敌人进行she击,但是他们的she击对于高地上的叛军来说没什么威胁,而叛军的子弹却不断地she进西南军士兵的身体,西南军士兵不断的被击倒,一万jūn_duì 进攻不到三个小时就损失了三千人,蔡锷不得不下令撤退,看到西南军推走了叛军立刻就欢呼了起来,原来西南军也不怎么样嘛。
蔡锷脸se非常的难看,没想到这个高地如此难攻,如果不把这个高地尽快攻下会影响到整个战局,但是攻下后损失太大也会影响到这次的计划。
蔡锷为了快速解决就在第二天再次去进攻峡谷高地,这次蔡锷用附近的树木做成一个个大盾牌让士兵几个人顶着一个前进,很明显盾牌的方法成功了,只用了不到一百人的伤亡西南军就冲到了峡谷高地之下,他们兴奋地对着高地上的叛军进行攻击,高地上的叛军时不时的被击中从上面掉下来,而叛军也利用高高的地势进行还击。
一些西南军士兵拿出手榴弹拉燃就扔上高地,高地上的叛军看到那一个个冒烟的东西都不是很在意,有的还拿起来看,结果‘轰隆’一声把拿着手榴弹的叛军士兵给炸了个四分五裂,附近的叛军也被爆炸给涉及到,顿时血肉纷飞。一声又一声的爆炸声响起,高地上传来一阵阵凄惨的哀嚎声,这些手榴弹完全把叛军给吓到了,许多的叛军都愣住了,很快那些叛军军官大声的呵斥让这些惊呆的士兵继续攻击下面的西南军。叛军的军官很快就想到了对付西南军的办法。
只见大量的叛军把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丢了下来,而且叛军还把用来压制后面的西南军的大炮来轰击近在眼前的西南军士兵,这样给西南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蔡锷无奈地再次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