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其它综合>嫡长女> 第一百九十一章 溪山俞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一章 溪山俞氏(1 / 2)

(继续激动,我觉得溪山俞都应该看看这章啊,哈哈~)


溪山俞氏到来的那一天,沈华善、沈则敬和沈则远带着沈家女眷和一众儿孙大开中门相迎,就连沈则儒也带着一家子跟在沈则敬身后,一众人的神色都肃穆,可见对来人的看重。


沈余宣、沈余平和沈则儒的两个儿子沈余松和沈余柏都从国子监请了假,一齐在景泰大街等候。


沈华善的原话是:“让溪山俞氏的人指点几天,都胜过在国子监苦读几年,都请假回来在家等着!”当然这话是有夸大的成分,但表明了沈华善对溪山俞氏的推崇,也表明了溪山俞氏学问之高。


溪山俞氏所在的堂号三明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是大永士子乃至天下士子所慕往的地方之一。


通史明智,著书明人,立说明道,是谓“三明堂”,这也是溪山俞氏传家衍族的宗旨。


三明堂这一代的主人,也就是沈宁的外祖父,姓俞名慎,字谨之,以字通行天下。试问当今士林,哪个读书人不曾听过俞谨之之名?


俞谨之,当代经学和道德大家,学问极高,《溪山经注》就是出自他手!这部经注被当世士子奉为圭臬,其所著述的道义之理,引导了一辈又一辈的读书人找到他们所追求的“道”。甚至有西燕士子看了这部经注,也千里迢迢来到溪山求学。


溪山俞氏虽门生遍天下,却历代都不出仕,所以俞谨之历三朝却从来没有做过官。溪山俞氏扬名天下凭的是学问,而不是官声。


俞谨之的学问就不用细说了,就连这次来的两个舅舅,也是当世的学问大家,两个表哥,也是通经擅史的人,在江南一带也享有赫赫文名的。


大永文才半江南。江南文才首俞氏!可见这一次,溪山俞氏来京兆,意义有多重大!


更重要的是,溪山俞氏的学问名扬天下,却不是迂腐之家。好学致力而不固守陈规。所以每每能开拓创新。引导当世之风气,不特为学如此,为人也是如此。


君不见多少名宿大儒。只隐山论道,从不过问人世俗事,这样的大儒,是求得了个人心境的臻于至善,但于家于国又有何裨益呢?这样的名宿大儒,有几个能繁衍一个家族的兴隆?基本没有。


而溪山俞氏却不一样,他们虽不出仕,却并不避世。他们用学问、名望影响了一代代的读书人,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一代代的读书人,何所为何所不为。


某种意义上来说,溪山俞氏贯彻着先代大儒张载的崇高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理想实行于俞氏的每一代每一人之中。


因此,才有了这一趟京兆之行。


这就是沈宁从父亲沈则敬口中了解到的外祖家,这样显赫的郡望和堂号,令得沈宁对从未谋面的外祖和舅舅们生了许多好感,当然也有丝丝自豪。


到了日升时分。沈宁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外祖父和舅舅们。


外祖父已经八十三岁了,须发全白,双眼湛然有光,笑得极为和善,整个人,除了有风霜之气外却精神甚佳,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家。


来的两个舅舅,其一是俞正时,60岁了,长于治史,代表作是《类史变》和《古史释疑》;其二俞正道,是个杂学家,尤其擅长算科和纵横术。


沈宁还有另外两个舅舅留在溪山没有来,这次来的是他们的儿子,也就是沈宁的表哥了,分别名为俞始经,俞始纲,是溪山俞氏的佼佼者,在士林中很有声誉,门生也不少。


当然,还有两个和兄长沈余宪年纪差不多的,这两个是俞始经的儿子俞平声、俞平言,也就是沈宁的外侄儿了。


这个阵容,就是溪山俞氏四代七人了!


忘了说一点,沈俞氏是俞谨之的老来女,她与前面最小的兄长,整整差了十八岁,作为俞谨之唯一的女儿,她是备受宠爱的,前面四个兄长,是像看女儿一样看着她长大的!


俞始纲、俞始经的年纪比沈则敬和沈俞氏的年纪还要大,却要恭恭敬敬地称呼两人为“姑父、姑母”,而俞平声、俞平言则是称“姑公、姑婆”了。


沈俞氏一见到溪山这一行人,就忍不住泪眼婆娑。她率先走上前,哽咽地行礼道:“见过父亲……三哥……四哥……”


沈华善和沈则敬也是恭敬的行了礼,道:“辛苦了,实在是辛苦了。快请休憩,快请!”


而他们身后众人也齐刷刷地给俞氏一行人行了礼,尤其是沈余宏和沈宁几兄妹,行的礼最为周全,受了沈俞氏的影响,他们的眼也有些红。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