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武侠仙侠>一品公卿> 第145章 进退不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5章 进退不得(1 / 2)

眼看着又是一场寒冬。虽然刚刚过了小雪,可天气已经冷的可以冻死狗了。


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扬州城内就会陆陆续续的出现一些冻饿而死之人,这些人多流浪无家的乞丐,或者是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扬州府台衙门专门修建了两所很简陋的棚屋,城里的富户也开设了粥棚,专门赈济这些无家可归之人。


给义学的棉衣、薪炭等福利已经开始发放,自然惹得那些贫寒的教书先生和孩童们大声叫好,盛赞府台大人开了善举。


而富户们开始清闲下来,围炉热酒的冬季,一般的百姓之家则琢磨着去打几天的短工,赚点零散的工钱贴补家用。


沿运河的工程已经收尾,已不再需要很多的人力。可是如今的扬州和以前不一样了,繁华形胜了很多,新开的商铺多如牛毛,运河上无数商船往来穿梭,北边过来的生意人也在忙碌。只要有把子力气,找个活儿干赚几个小钱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酒馆茶楼等服务行业就进入了一年之中的旺季,可是几年的旺冬季节似乎不那么明显了。


因为现在大家手上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儿钱,平日里的消费也就不那么拮据了。再也不必象往常一样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文钱掰成两半来花销,家里缺什么平日里就可以去买,不需要再等到冬天有了收入才去消费。所以旺冬季节就不那么明显了。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服务行业的整年都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当然四月节前后是整个扬州的黄金时期,不管哪个行业都会狠赚一笔,这就要另算了。


因为工作的机会很多,可以轻易赚到钱,所以老百姓们也就不再如以前那样节俭。很多人家,尤其是那些年轻人,辛辛苦苦忙碌一天,立刻就钻到酒馆饭馆当中大肆消费,点几个带着荤腥的好菜,再要两壶不错的美酒,高兴起来,还能叫过卖唱的艺人唱几段小曲儿,打赏下几个铜钱。就是天色很晚的时候,这些人也不着急回家,而是继续流连酒馆茶楼等行所,甚至揣着几个钱去赌场逛一逛也不算什么稀罕的事情了。


这些人和他们的父兄不一样,虽然都是同样辛苦的赚钱,却不怎么很在意平日里的积蓄。认为自己这么辛苦的干活,就是为了消费,要不然赚那么些钱做什么?


这些年轻人吆五喝六的让扬州的夜生活更加繁荣,只要腰包里的钱还没有花完,他们就不准备回家,甚至经常喝的酩酊大醉之后一脑袋扎在酒桌上呼呼大睡。所以在清晨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年轻力壮的后生打着酒嗝从酒馆里跑出来。匆匆忙忙的去赶往各处去干活,赚了几个钱之后,在夜色降临之时,就又一次毫不吝惜的把这些辛苦钱扔给酒保,或者干脆就去赌场青楼这些地方寻欢作乐彻夜不归……


面对这些改变,很多人都会发出世风日下的感慨。


就是府台大人林三洪,也说不清晨这种改变到底是好还是坏。


当初的本意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实现一定程度的财富再分配。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实现了,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当初始料不及的。


很多年轻人,甚至包括不在少数的中年人,很快就放弃了以前勤俭持家的传统,有点过分的追求享乐,这自然带动了许多个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繁荣,可对于单一的家庭而言,未必就全都是好事!


以奢治扬州确确实实的林三洪的手段,当初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实现财富的转移和分配,虽然也想到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可勤俭持家崇尚积蓄是农业社会几千年来的传统,已经根深蒂固,那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变化。是林三洪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自林三洪上任以来,已经给扬州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民间风气的改变,是好是坏一时间还说不清楚,就是朝堂之上也有人在考据研究,争论着“扬州现象”,权衡着蕴含其中的利弊二字。


还有约莫半年的时光,林三洪的任期就算满了。


按照林三洪在扬州的所作所为,且不去说有没有功劳,光是在皇上亲征的时候报效两百万这样的大手笔,就是一笔谁都抹不去功劳。还有开办义学,惠及各地贫寒子弟,这也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好事。至于繁荣工商兴办佛节这些反而显得有点暗淡了。


能在一任之内把扬州治理成天下最为繁盛之地,这就是本事,这就是功劳。凭借着这些,林三洪的仕途一片光明。


虽然到任期结束还有一段时间,可通常情况下,也应该给自己跑跑官路了。


如林三洪这种官吏,有功劳有政绩的,一般都有两种安排:


其一是继续留在地方,或是升任为三品,或是为布政使的副手,先在地方上历练一下,熬一定的年头之后极有可能成为开府建衙的封疆大吏。


其二就是调到中枢做个京官。


如果真能做京官的话,品级方面肯定就不会升的太快,有可能在从四品和正四品之间,表面上看是没有升官,其实已经是升了。


京官的品级和地方官不大一样,要高出一大截去。若是能做个正四品的京官。已经可以参与国家的政策制定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朝局。京官和地方官之间,也不能完全按照品级来区分高下,譬如三品,在地方上就是巡抚或者是臬台这样级别的,虽然大明朝的巡抚和巡抚之间也有很大区别,但是区别也仅仅的表现在所管辖的地方大小这个层面,在管辖区域之内,基本就是土皇帝。权限很大,可以威福地方,相对比较自由。


同样是三品的京官,相当于侍郎这个级别,虽然仅仅是副部级的官吏,在很多事情上都无法单独做主。可毕竟可以参与全国的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影响到全国,虽然这个影响力不是特别大,却胜在范围广阔。


所以说,京官和地方官也不能单纯看级别的高低,内里还是各有千秋的。


虽然很多老百姓希望林府台能够留在扬州,继续**的知府本行,虽然留一任甚至是留几任,在地方上都是一种常态。可名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扬州已经留不住林府台了。


不管林三洪是不是一个清正廉洁的青天大老爷,也不管他是不是贪了扬州的银钱,最关键是林府台有本事有能力,能给百姓带来好处,这才是老百姓们希望林三洪留任的根本原因。


若林三洪是一个只会刮地皮的贪官,百姓们早就期盼着他赶紧滚蛋了。


可官老爷哪个不愿意升迁?若是有加官进爵的机会,谁还可能留任?能够做到巡抚的话,谁他娘还稀罕一个知府?


尤其是在这个月初,远在前线的永乐皇帝亲自指定了一个官员来到扬州,成为扬州府的同知。也就是林三洪的副手,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空降的副知府。到了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出林三洪肯定会离开扬州了。


一般情况下,正职的官员才会空降下来,作为副手的同知有辅助知府的职责,这就需要同知大人熟悉地方民情官情,要不然如何辅助府台大人治理地方?


偏偏朱棣就指定了一个同知下来,其用心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这是钦定的接替人,是来顶替林三洪的。


新来的同知已经五十八岁,姓甘名霖字雨声,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在翰林院供职,一直熬到了翰林学士(在翰林院就是翰林学士这种说法是一个误区,只有翰林院的主官才会有这个称呼,翰林院这个正式的名称也是朱元璋定下来的。读者知道甘翰林是翰林院的主官就可以了。)的位子上,也算是三朝元老了。


甘翰林不愧是大学士出身,言行举止为人做事都依足了规矩,说话也文绉绉的,动辄就是典故动辄就是圣人教诲,很有点迂腐的样子。


须发花白年过半百的甘翰林做了林三洪的副手,言语之中对林三洪颇为恭敬,丝毫也没有钦点大臣的架子,甚至经常使用“您老大人”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


“甘同知,千万不要用这个称呼了,我这么年轻……”


“您老大人差亦,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甘同知捻着花白的胡须认真的象个面对先生的学生一样,正经八百的说道:“您老大人能将扬州治理的如此繁华,为皇上嘉奖,必然是深谙治政之道。下官半生行走于翰林院,虽精于笔墨却属于政事。治理地方从来就无小事,稍有不慎则会走上岔道。下官到扬州上任之前,曾蒙皇上召见。皇上每每提及您老大人,都会赞誉有加,这次奉旨为扬州同知,其实也就是为了学习您老大人治理地方的诀窍……”


从赴任以来,甘同知基本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管,什么事情都不理。就知道围绕着林三洪打转转,真的摆出一副认真学习的样子来。


按照朱棣的说法,扬州并非什么真正的富庶之地,无论农桑耕织还是工商百业,和江南的那些州府相比,其实还要稍逊一筹。可是自从林三洪上任以来,采用种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打造出了一个“宇内形胜”的扬州府,百姓富足财政盈余,吏治清明杜绝贪墨,能一下子报效百万,更是震动天下。这些事情在别的地方都是最棘手的难题,到了林三洪手中,却是举重若轻,反掌之间就解决了所有困难。


而甘同知在翰林院做了一辈子的文墨工作,忠诚之心和爱民之心肯定是有的,但是有没有那个能力就不敢保证了。


好在林三洪已经给扬州打下了基础,下一任的扬州府台只要顺势而为,按照林三洪早就规划好的路子走下去,就可以继续发展扬州的繁华。若是弄一个跳脱胆大的官员上来,说不准受了林三洪的刺激,铁了心的要超越前任,胡乱弄出什么政策来,反而会把林三洪留下的基础给打乱了——毕竟不是谁都有林三洪那样的本事,以奢华治理地方这样的手段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想出来的。


而甘雨声这个人,要说真本事确实没有多少,也缺乏大的胸襟和气度。但是几十年的磨砺下来,却胜在沉稳踏实,胜在兢兢业业谨小慎微。


自太祖朱元璋改组翰林院以来,翰林院这个清闲的衙门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掌制诰、史册、考议制度,详正文书等等琐碎的工作,还要随时备皇帝问询……如果说内阁已经被朱棣贬为秘书处的话,那么翰林院则升级为皇帝的顾问团了。翰林院的官员普遍品级不高,但多是饱学之士,可以算是清贵衙门(朱棣时期的翰林院和内阁与军机还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这个甘雨声几十年都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就是因为谨慎小心——其实就胆小和保守。


这也是朱棣钦点甘雨声为下一任扬州知府的原因。


至少这个未来的扬州知府不会自不量力的认为比林三洪更强,也不会主动去破坏林三洪制定的制度。现在的扬州已经初具规模,各种制置都已经到位,下一任地方官的重点不是创新,而是守成。


就连甘雨声本人也从不讳言这一点:“您老大人天纵奇才,下官老迈昏庸,是断断不能与您老大人比肩。所以下官想好了,于其辛辛苦苦挖空心思的制定新政,还不如墨守陈规,汉制之中有萧规曹随,下官也是准备这么做的!”


其实朱棣也同意了甘雨声的这个治政方针——就是什么也不做。


林三洪制定的那些东西已经很好了,甘雨声自认比不过林三洪,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做什么制度上的更改。林三洪不是以奢治扬州么?那我就以无为治扬州,这就叫做无为而治。省心省力还不出什么乱子!因为已经打定了主意要继承林三洪在扬州留下来的这一套,所以甘同知时时处处都表现的象个学生,而不是一个继任者。


以年过半百的岁数,每每称呼林三洪为“您老大人”,遇到不懂的就问。


“这个《饭后谈》在扬州甚至江南都可以见到,也是出自您老大人任期之内,不知这种书抄不是书抄,官抄不是官抄的文字究竟有何作用?”


扬州本地的“报纸”《饭后谈》已经办起来了,这个东西虽然是由林三洪在幕后支撑由杜念昔出面打理,可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个《饭后谈》和府台衙门有很深的关系。


《饭后谈》办到现在,多少已经具备了后世报纸的一点样子,基本上就是十来天一期,也有七八天就出一期的时候。在杜念昔的打理之下,《饭后谈》充分发挥八卦娱乐的专长,报抄纸上有七八成的文字是和烟花风流事有关,极是吸引眼球。


人们就爱看这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就喜欢那些达官贵人的内宅消息。于是乎,《饭后谈》也就真的成了饭后谈,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就积聚了一批受众,但是这份原始的报纸并没有发挥出传播文化开启民智的作用,而是充斥着一些花边新闻,围绕着女人的裙子打转转,基本已经被这些只能娱乐大众的消息所淹没……


要是再不伸手管理一下的话,这个处心积虑办起来的报纸就真的要成为娱乐八卦的花边小报了。


所以林三洪就把官府邸报上的一些消息填充到《饭后谈》之中,比如一些官吏的任免、朝廷的政令公布等等。这些都是朝廷邸报上原本就有的消息,只要摘录出来做一下文抄公,就可以弄到《饭后谈》之中。


这些官场上的消息虽然已经不那么及时,可准确性却是很高的。毕竟朝廷的邸报不是老百姓能有机会见到的东西,有了《饭后谈》的转载,才有机会知道一点官面上的消息。


林三洪笑道:“《饭后谈》嘛,就是为让朝廷政令通达,让市井小民也能知晓国家举措。可小门小户的人家,又不是朝廷官员,要不是先用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的男女之事,他们如何会关注《饭后谈》?这几期的《饭后谈》上增加了北伐的消息,市井小民不也就知道了皇上的盖世武功了么?”


这次北伐规模极大,又是朱棣亲自指挥,架势大的了不得,真如推土机一般平推横扫,已经接连荡平了几股敌对势力。虽然算不上什么辉煌大胜,可地方上早已把这几场胜仗吹嘘成绝世武功。


林三洪很适时的在《饭后谈》中添加了一些关于北伐的内容,老百姓自然不大清楚北伐的巨大成本,一见到自己人打了胜仗,就开始奔走相告称颂皇上的英明神武……


从这个层面来看,《饭后谈》还真的有点作用,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


“您老大人眼光独到,习惯佩服的紧。既然《饭后谈》是好事,是为朝廷政令通达而设,为何不由府台衙门办理?而是交给私人去办?”


林三洪自然不会对这个老保守的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只是呵呵一笑说道:“除了是为政令通达之外,还有一个监督官场的作用。《饭后谈》由私人管办,就可以直言官场利弊,既可以为地方上的清官摇旗呐喊,也可以对一些民近皆知的贪官大加挞伐……”


贪官,从来就是欺下媚上,对于上司大作阿谀奉承之态,对于下民则是不管不顾肆意搜刮。官员是贪还是廉,老百姓永远比朝廷更加清楚,只不过无权无势,明明知道某些官吏是大贪官也没有办法。有了这个《饭后谈》,就可以揭一些贪官的短处,让他们不敢做的太过于肆无忌惮。若是这个东西是官家弄出来的,肯定是只报喜不报忧,必然成为官员粉饰太平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


甘雨声拿着这份满是风流韵事夹杂着少量朝廷政令的《饭后谈》,不由得大作佩服之状:“于小处着手,于大处布局,您老大人真是眼光独到!将来必定是泽被万民造福一方的能臣干吏……”


说起未来的前途,就连林三洪也两眼一抹黑!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