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并不为自己求官,但却在皇帝赵谌面前为身边这些原本身份不低的人,黄潜善、汪伯彦、耿南仲等人求官。
在为慰勉赵构,避免天下人诟病朝廷对归来的康王相待太薄,在赵构当面向皇帝赵谌提出替黄潜善、汪伯彦、耿南仲等人求官职,赵谌在与李纲、宗泽、王晨等人商量后,朝廷最终授以黄潜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职,汪伯彦为知枢密院事,赵构依然以康王身份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汪伯彦和黄潜善都位列宰执,再次成为大宋朝堂上炙手可的人物,这也可以说是赵构一力相争的结果。这两位被他引为亲信的人物,他会如此相争,是因为这两人都帮过他的大忙。
靖康元年,赵构在磁州时候,被金人威胁,汪伯彦率军两千迎赵构还相州。后赵构被委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职,汪伯彦为副元帅。靖康二年时候,黄潜善从敌俘嘴里得知金人将拥立张邦昌为帝,立即告知康王赵构,并率其的部勤王,与赵构合军,后任大元帅府副元帅。
正因为这些关系,赵构在带着这些人回开封后,就当着李纲与宗泽这两位宰相的面,在赵谌面前为这两个人力争官职,最终如他的愿了。
不过赵构为耿南仲求官的事并没有实现了。
金人第二次南侵时候,要割河北三镇才答应议和,朝中大臣大部不同意割让三镇,建议对金人开战,唯有耿南仲和吴幵坚持割地请和,并和唐恪一道将李纲排斥出朝堂。
后,金人使团至洛阳,不只要求割让镇,而且要与宋朝划黄河而治。赵桓派耿南仲和聂昌与金人商议割地之事,结果耿南仲畏惧金人,不敢到金人大营去,最终投奔赵构去了。
他假传圣旨,说是奉皇帝的令,来召赵构的大军往开封勤王的。
假传圣旨这一点赵构并不清楚,直到当殿与李纲、宗泽起争执后,才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耿南仲一力求和,力压忠诚,强烈要求朝廷割让河北三镇给金人以求和谈,连割让黄河以北他也同意,并且乔传圣旨。如果说前面主和之罪因为这是当时皇帝赵桓的意思还可以饶恕的话,那乔装圣旨的罪,就不能轻饶了。对其深恶痛绝的李纲,死死抓住这一点不放,与赵构及黄潜善、汪伯彦及耿南仲本人当着皇帝赵谌的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辩驳。
李纲坚持认为耿南仲的所作所为与张邦昌、范琼等人没什么二样,要求结其给予重责,要将耿南仲杀了,甚至赵构的面子也不给。最终在宗泽的打圆场之下,耿南仲捡回了条小命,但被游放到天涯海角看海看去,并且宣布朝廷永远不会赦免这般贪生怕死的投降派。
身位平章军国事,主掌大宋的军、政大事,但想将耿南仲置于死也的想法也没实现,这让李纲甚是恼怒。他完全清楚,赵构听从了吕好问之劝,甘愿来朝,但并不是“归顺”这么简单的,从赵构依然请领天下兵马元帅,并为亲信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求官行为中可以看出来,赵构及他的亲信是想从小皇帝赵谌手中夺取更多的权力,在朝堂上更多的言权,甚至还有更多不可告人的目的。
也就在当着赵谌的面与赵构及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激烈地争论了一番后,李纲找王晨单独议事了。
“晓初,想必你了看出来了,康王归朝,是来者不善,他们并不是愿意听服于当今官家,康王是想谋取更多的权力,”李纲说话时候一副忧心忡忡的神色,“康王归朝之前,朝堂上差不多是上下一心,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抗金大业,但以后,朝堂上的事没这么简单了。说不定,大的纷争也会不断起来,在金人再次南攻时候,主和的声音又会出现,唉!还真不该让康王归朝,他在东南方向,也成不了大的气候,有官家在,没多少人会听其令的。”
“李相公,这些我也担心,不过如今为了安抚康王旧部,对他做出一些让步也是必须的,待康王归朝一定时间后,朝中人事可以再做出调整。陛下已经一再强调了,以后任何人不许提对金人言和,要是谁敢言和,那定会受到陛下的责罚,所以还请李相公不要太担心!”王晨也只能这样安慰。
他当然明白李纲没说出口的其他那些担心。
赵谌是赵佶和赵桓及一大批宗室子弟被金人俘虏后的第一皇位继续人,在“正统”这一点上赵构没办法与其相争,因此在吕好问相劝之下,最终率亲信来附。但只要在朝堂上为自己及亲信争取更多的权位,那天下百姓很可能只知康王,不知道皇帝。若是赵构在进一步执掌了大权后还有更多的企图,甚至将赵谌置于死地,自己代而为之,那到了时候可能就没有人制止得人他。
王晨担心就主要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