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清扬,云落与柳熏漫游西湖,顺湖滨漫行,不过西泠桥而右转,在孤山公园大门前右侧,走进了掩映于绿树浓荫中的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建筑:华国印学博物馆。
华国印学博物馆是由西泠印社筹建的第一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宜人的自然风光相融合,使之成为一座国家级的园林式博物馆。
云落看着这里,就想到了秦仁给的那块顶级玻璃种的蓝水翡翠制成的竹茶印,柳熏一心修行,对印章之学是不懂的,不过跟着云落,倒也有趣。
在重檐翘角,台楼环廊的正门西侧赫然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龙钮巨印,边款为已故西泠印社社长的七个大字“华国印学博物馆”。有“天下第一印”之美誉,是印学博物馆的馆标。
博物馆后面依山势建回廊连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与印社原有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是国内独特的园林式博物馆之一。
柳熏当前拉着云落由正门步入大厅,迎面是一扇花岗岩浮雕玄关,上面镌刻着数枚细腻精致、典雅富丽的印章,浓缩了印学三千年的历史,这便是“历代玺印厅”。
一方方雕刻精美、古朴雄劲的印章,在蒙蒙的光线下,显得更加神秘和悠远。精品展示柜和展示橱窗却分外明亮,恰如众星烘托的“秦时明月”,使人置身于华国印学发展的时空长廊。
随着脚步的挪动,历史从远古的商殷时代开始流淌,那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印章伴随着文字的出现。从捺印纹样到作为凭信器物的演变过程,随着历史的变革,玺印在形制、印材、情趣及铸凿工艺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的迥异风貌。
云落细细看过,和柳熏步入二楼的“流派印章厅”,这里名家汇集,流派纷呈。明清时代。由于作者审美追求、书法修养、刀法技巧的各异,遂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印学流派,并各有千秋、各领,印章艺术由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对古文字的研究和引用、印谱的集录编纂,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的艺术样式篆刻,与此相适应的印史、印学理滦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印学。
印章,它从“信物的凭证”和“权威的象征”。发展到篆刻艺术,历经三千七百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如今已发展到了繁盛时期,在方寸之间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
篆刻工艺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华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
由于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华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正因为华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汉篆为主。宋元之后,用字范围渐有拓宽,隶书、楷书,甚至行楷等。有时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
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
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工艺美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欣赏的表现性艺术,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五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