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朱大人,这是为何,还请大人为我等解惑!”
不但是徐骥,徐尔默和李季,就连旁边观看的张栾、付匡、温永言和梁承信几人也是疑惑的看着朱常渊。
很简单,这个问题是你朱常渊第一个发现并提出来的,你应该知道为什么?
朱常渊哪里肯这么简单就告诉他,笑着对李季道,“大人,请您换个方向再量一下这个圆的直径,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李季对于朱常渊这种吩咐式的要求,本不想听令,搞得他好像朱常渊的下属一般。可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数术迷,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在两个下人的帮助下又量了一次。
得出的结果不但让他口瞪目呆,也让周围所有的人都口瞪目呆,这次量出来的直径竟然是三十尺零四寸还多一点。
要知道今天来到徐府中的这些世家子弟勋贵之后,都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二世祖,他们或多或少都是有些水平的,特别是数术水平,更是远超同时代的同龄人。
“这是为何?”一众人都看向朱常渊,希望他能说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和石破天惊之言,哪知道朱常渊毫不在意的一笑,喝了一口茶,几乎不太在乎的说道:“那是因为李大人画圆的时候用力过大,把棉线拽长了。”
“噗!”
“噗”
“噗”。
陡然听到朱常渊这么说,正端着茶杯喝茶的徐骥、徐尔默连同付匡一起,几乎同时将口中的茶水吐了出来。
这个夯货,这扯淡的理由,把线拽长了,把线拽长了。
哎,你别说,还真是这个理由。
李季没喝茶,也没吐,可是被朱常渊拿出来当做大家的笑柄。心里却比那些被茶水呛到更让人难受,一张脸憋得通红说不出来话来。
拿什么反击人家朱常渊,人家说的本来就是对的。
“好了,开个玩笑。还请李大人大人大量不要在乎。”朱常渊笑着向李季拱拱手。
李季还礼,说道:“常渊说的有道理,也许这就是本官无法割出圆周径比的原因吧,本官知晓了,他日力求改进。得出更准确的周径比。”
朱常渊摇了摇头,说道:“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大人之所以割不出周径比,根本不在此处,听我慢慢道来。”
喝了一口茶,转头向众人,讲解道:“所以说,李大人用来割圆的这个母体本身就有问题,直径一会是三十尺零三寸,一会是三十尺零四寸。这是什么,反正不是圆。”
“在一个不是圆的东西上面割,能割出来圆周径比才怪。”
朱常渊继续喝了一口茶,道:“下面我说李大人这个方法的第二个问题。”说话间指了指地面朝李季问道,“敢问大人,这地面可是绝对平面?”
什么事平面?初中的学生都知道,可是好多明朝的博士都不一定知道。
博士不知道,不代表这几个家伙不知道。徐光启当年翻译的《几何原本》的一部分,包含有平面几何的所有内容。
也就是说,只要这几个家伙将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吃透。他们的几何知识不会比一个初中生弱到哪里去。
面对朱常渊的问题,李季想了想,道:“常渊说的对,这地面就不是绝对平面。”
“是啊。”朱常渊也没想到李季这么上道。看来懂得也不少,“在一个不是绝对平面的平面上画圆,画出来的那不是圆,量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偏差。”
说完这些,又说了第三个问题:“第三,李大人拿出来一个不规则的圆。按照刘徽所述《详解九章算术》上面的方法来割,即便是直径三十尺的大圆,在割到七百六十八边的时候,长度已然只有一寸多一点点,敢问大人,在量取这一段距离的时候,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误差,圆周会有多少偏差?”
不等李季回答,朱常渊自己便道:“这个偏差会扩大七八六十八倍,最终有可能是几寸,自然也有可能是几尺,甚至一丈都有可能。而南北朝时期的数术大家祖冲之将圆周径比割到小七数,你知道他将边割到了多少么?”
小七数,是古代对于小数的表示方法,意思是小数点后七位小数。
徐骥身子一抖,莫名其妙的激动起来,对祖冲之割圆这个千古谜题自然也是疑问重重,问道:“不知祖冲之割到了多少边?”
常渊答曰:“一万两千二百八十八边。”
李季听到朱常渊给出了如此精确的答案后,心中一惊,出口道:“你怎么知道?”
“你怎么知道?”
“大人怎么知道?”
……
不但是李季,机会周围所有的人,同时朝朱常渊发问。
朱常渊一句话几乎一石激起千层浪,割圆而得圆周径比,是个千古谜题,祖冲之虽然留下了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可是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割出来的,已经失传了千年。
现在朱常渊突然将祖冲之割圆割到12288边形的事情说出来,真的不由得周围这些家伙不激动了。
这可是个千古谜题啊,朱常渊如何得知。
甚至周围的人心中都有同一种想法:这货难道得到了当年祖冲之的计算手稿,或者是在哪个古墓中挖掘出了前人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