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现代都市>60年代,饥荒年,赶山挖百年参> 第136章 治标不治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6章 治标不治本(1 / 2)

“你别误会,我只是想和你讨论一下,关于农村的发展,致富的道路,你有什么好的点子没有?”谢莉莉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她过来找他,也是试探一下他的资源,有就好,没有也没什么,就当联络一下感情,毕竟他也是枫树村的人。


张汉水明白她的意思。


她作为枫树村的下乡扶贫干部,不干出一点儿成绩来,心里肯定着急。


而她的能力又有限,想找一些人作为合作伙伴,一起把这件事情促成。


张汉水作为土生土长的枫树村人,如今走出去,又在大城市里打拼多年,有了社会经验。


万一真能和他达成共识,找到合作伙伴,没准就能达成振兴乡村,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那她下乡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帮助自己的家乡成长起来,张汉水不反对,有能力了,也不会袖手旁观。


关键是这个帮,怎么个帮法。


如果是治标不治本,只图一时,不顾以后,虎头蛇尾的,半途而废,可能得不偿失,还会把自己或乡亲们拖下水,一地鸡毛,留下来一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案例。


所以要做,就要长久,这才是根本。


长期有效,而不是只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像有些地方,搞农业发展,种瓜果蔬菜,结果东西种出来了,却没人来收,结果全烂地里,倒的倒,养猪的养猪,扔的扔。


张汉水笑了笑:“你是想问我有没有法子或关系、人脉什么的,和你一起带领乡亲搞农业项目,发家致富吗?”


谢莉莉苦笑了一下,真是个说话不拐弯抹角的男人:“是的,我知道这不容易,但总得有人去带这个头,去尝试,不然永远也走不出第一步,又怎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如果固步自封,那么枫树村永远会停之于止,何谈发展可言。”


对于她的话,张汉水没有反驳,相对于纸上谈兵,行动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谢支书,其实搞农业发展,以前我们县都是搞过的。”


“刚开始,我们村里面,包括我父母,周围整个乡镇,以及整个县城的每个乡镇,都搞过农业创收发展这条道路。”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包括我家,每家每户除了种水稻,另外会拿一、两亩地来种青椒卖,算是农业副收益吧。”


“把辣椒种出来,家家户户起早摘出来,装成一袋一袋的,赶早送到县城会有辣椒中间商来收,一辆辆的大货车,运往别的城市转手。”


张汉水说到这里,暂时停顿了一下。


谢莉莉点点头,没有插嘴,等着他把话继续说下去。


并从中总结一些有效信息。


张汉水顿了顿,才又道:“种辣椒卖,当时确实是缓解了乡亲们的一些生活压力,手里面多了几块钱,缓解了青黄不接,给孩子交个学费啥的,填补了一些每年没有收入补给的空白区。”


“但这其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辣椒前后的价格起伏跌宕太过于快,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


“比如说上半年刚开始出青椒的时候,属于青椒的空白期,青椒刚开始结出来,产量少的时候中间商从乡亲们手中收的时候是一块多或两块钱一斤。”


“没几天,等到大家的辣椒高产期时,价格从一块掉到了五毛,再到一毛,再到五分,或一块钱一大袋子,或直接不收,不要,有辣椒也卖不出去,就是这么个情况。”


“所以我的父母种青椒,包括村里人吧,人工暂且不算,除去肥料,药水啥的,到头来挣点钱,也就够给孩子交个小学学费,反正挺难的。”


“总之一句话,治标不治本,发不了财,小打小闹,差不多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反转。”


“种青椒没有让乡亲们致富,后来县城又引进了种甘蔗这条农业创收之路,于是乡亲们家家户户又开始种甜甘蔗。”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