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周的庭审,因为抗辩而显得更加精彩。
被诉方竟然在最后质疑青基会在香港筹到的善款下降,并非由于港媒的不实报道,而是因为青基会在当年并没有在香港为希望工程做足够的宣传推广。
曾家辉在原诉方律师的配合下,以答问的方式给予了坚决否认。他说:“两个方面:第一,港媒的不实报道本身对青基会就是一个反面宣传。第二,当年希望工程在香港做了较为充分的宣传,不仅在报纸上有大量报道,香港无线电视台还拍摄并播出了一部介绍希望工程的纪录片。”
按照原诉方律师的安排,请求法官准许在庭上播放这份电视资料。得到法官应允,到庭的每一个人都饶有兴趣地看到了当年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若干感人事例,当年内地贫困农村穷孩子失学的严重状况展现给了庭审现场的观众:生活的艰难,家长的无奈,借债助学的老师,害怕失学的孩子……一幅幅实地拍摄的真实画面,吸引着法庭内所有人的目光。纪录片还介绍了由香港人捐助的希望小学,介绍了曾经失学的孩子。
接下来的休庭时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青基会在港媒打了一场诽谤官司,这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与保护人格权及法人的名誉如何平衡?公益机构要不要接受舆论的监督?诽谤和正当批评是什么关系?大陆的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与香港的新闻诽谤诉讼有什么异同?国家处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法律制度发展到什么水平?
每个人在这个休庭时节里,头脑中都不断盘旋着这些问号,寻求着答案。这不仅是为青基会本次诉讼寻找一些法学理论上的分析,也是试图将这起诉讼产生的某些精神成果留给社会。
媒体与基金会的官司,引来了更多媒体的关注,香港的、内地的都希望借助这样一个机会对希望工程的负责人进行采访
对此,曾家辉觉得倒是一个可以宣传利用的机会,他是来者不拒、有问必答。其中一个记者围绕本次官司,问了他一些尖锐的问题,“你从这次诉讼中怎么看新闻自由与诽谤法?有什么印象?”
“青基会在香港的这场诽谤诉讼,是内地机构起诉香港媒介的第一起案件,影响很大。我的感觉是:但是认为港媒发表的有关希望工程的文章是在行使新闻自由权的却很少。因为它失实了。”
“那你怎样评价这件事?”
记者紧追不放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