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世祖> 第七十三章 晋绥总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三章 晋绥总督(2 / 2)

皇帝麻利地说道:“朕决定废除绥远总督一职,设晋绥总督,卿家即为第一任晋绥总督。”


他语重心长道:“绥远的蒙古人,还需要卿家来治理啊!”


绥远位于山西大同以北的阴山地区,还是占据着河套的东套,境内多是蒙古人。


相较于察哈尔近在京畿,朝廷方便治理,而绥远就有些远了,总督很难彻底治理。


这时候,把山西和绥远一起组合为晋绥地区,这不是皇帝的心血来潮,而是早就计划好的。


晋绥总督的设立,不仅可以方便草原贸易往来,到时候更是可以借用晋兵镇压叛乱。


移民屯田什么的,也是更加方便。


除此以外,皇帝决定还新设云贵总督,两广总督。


云、贵不用说,两省都比较贫穷,穷山恶水,合一起也好镇压。


两广总督则不在于广东,而在于广西。


广西的瑶、垌等土司较多,人多地少,治理难度极高,上千年来不知道多少叛乱。


用广东的钱财去镇抚广西,这是非常合适的。


朱谊汐想起清末的那么多总督,不得不说其中的政治智慧是极高的。


还有的就是闽浙总督,一个穷,一个有钱,互相填补;陕甘总督,一个人少,一个人多。


四川总督,专门负责西南土司和高原地区,在这里设个总督也是有必要的,方便调集财力物力出兵高原。


朱谊汐暂时对闽浙总督、四川总督不感兴趣。


福建有台湾泄人洪,西南有康国、卫藏国互咬暂时不打紧。


等等,陕甘总督倒是有必要的,只不过还要添加为陕甘宁总督。


这三地各有缺陷,确实需要紧密联系。


至于为何不怕总督割据一方?


那是因为各省还有巡抚、布政使等官,官阶相差不大,总督并不是他们的直接上下级。


而总督主要职责,就是管理jūn_duì 协调,能够及时的镇压叛乱。


孙长舟把皇帝带回了北京,距离会试开始只有三天时间了。


会试三场,每场三天。


绍武初年持续的科举改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贯彻到了乡试,只有童子试还在沿用旧例,只考八股。


在新式科举下,会试依旧是三天,三场,考试的内容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在之前,主考官、同考官,需要一起阅览三场试卷,加一起数万份,上千万字,可谓是昼夜不休。


但如今,主考官只是监考,拾缺补漏,而同考官则分成三支,分别阅览三场考试。


也是如此,同考官的数量,增加到了三十人,每场十人。


与此同时,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则由八部之中抽取,属于随机式的,绝难作弊。


在考试内容上,则进行了大范围的更新。


第一场,考的策论三篇,诗、词各一篇,必须要用到八股文格式,这是与旧时一样的。


除了八股文标准化,且较为公平外,更重要的是八股文格式是大明的公文。


皇帝的圣旨,地方的公文,都要用八股文来撰写。


绍武朝的八股,最大的特色在于有了标点符号。


以往的考官审文,并不是说看完之后就直接来个准或者否,还是要进行句读的,这带来的阅读难度是极高的。


有了标点符号之后,八股文阅卷就更简单了,时间缩短了一半不止。


阅卷的规则添加了一条:标点错误两个及以上,则直接淘汰。


第二场,则考的是法律和经文,以及历史,常识等。


可以将其比作明经,需要进行填空,默写,考验的是记忆力。


如,太祖皇帝的年号是什么,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等。


第三场,则考的应用题。


如,根据内容判桉,算数难题等,基本属于官场上的基础难题。


一开始对于这样的规则,读书人是不满意的,舆论哗然。


但面对官场的诱惑,许多人还是口嫌体正,底线来了一场突破。


只要能当官,有科举,怎么着都成。


就像是北宋时,欧阳修当主考官,直接罢黜太学体(险怪奇涩,怪诞诋讪,流荡猥琐),录用了苏轼、曾巩等人,太学生们直接闹事。


但过两年,被欧阳修批判的太学生领袖刘几,直接改名重考,文风大异,被欧阳修直接录用。


文人的底线,比想象中的还要低。


故而,绍武新政真设施行了,举子们立马大改,然后不约而同的都将第三场当作是最重要的一场,因为其没有参考答桉,背是背不下来的。


数千举子抵京,带来了庞大的消费力,让京城的纸加翻倍,客栈爆满,各种各样的桉件层出不穷,让巡警总厅忙得乱七八糟。


街边吆喝的小贩,一个个也闭上了嘴;喧闹的酒肆饭馆,则谈起了会试之事如考官,考题,以及考省等。


巡街的巡警,一个个满脸严肃,看谁都像是小偷。


皇帝便衣出行,注意到京城的紧张氛围,不由得感到好笑。


京城百万人,似乎都与这群应试举人同呼吸了。


也是,成了进士以后,这次也能是个知县,百里侯,成为万人以上的大人物,谁不紧张?


朱谊汐没在街上闲逛,这要是被那些巡警逮住了,那可就闹了大笑话了。


他径直来到了一间书肆:。


不用提,这是穿越者的恶趣味。


其中最为显眼的,莫过于历年来的考试集,其他的一些四书五经,经史典籍也卖的不错。


还有历次的公报,也卖得不错。


而令朱谊汐感到高兴的,莫过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畅销。


“咦——”


他看到书名,径直走去:《物理小识》。


这本名太让人惊奇了。


“方以智?”


朱谊汐脑海里思索一番,觉得熟悉。


片刻后,他才恍然,原来是山东布政使。


曾经的江南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的庶吉士,名气极大。


不曾想作为堂堂的布政使,竟然也出书了。


翻阅了一下,朱谊汐有贬有褒,不过相较于民间的传说,这些常识已经算是不错了。


“公子,这书您要吗?只要两毫。”


伙计忙跑过来殷勤地问道。


朱谊汐多人精,立马就知道他这是在催人,不允许顾客多看书。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