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世祖> 第八十三章 路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三章 路引(1 / 2)

淮水两岸,热浪滚滚,青色的麦苗带着些许的微黄,一阵微风拂过,激起了一阵阵的麦浪。


赵石头身上的短衣都被湿透了,长裤被挽到了膝盖以上,露出了结实而又黢黑的大腿,他埋首于田间,不断的清除着沟渠中的淤泥,将其填在田埂上。


附近的百姓们都是一样,在这即将收获的季节,他们最为畏惧的是干旱和洪涝,这两项灾害中沟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沟渠既可以排水,又可以将淮河的的水引入田中,喂饱麦苗。


太阳的暴晒下,农夫们自觉地维护沟渠,不时地盼望着麦田,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爹,擦擦汗!”


不知不觉,日上中天,送饭的女儿和婆娘,提着竹篮过来,额头上满是汗珠。


赵石头接过被井水湿透的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然后直接耷拉在脖子上,井水流入背嵴,凉飕飕的,整个人舒坦了许多。


“咦,这是羊毛巾咧!”


这时候,隔壁的赵二虎则背着锄头过来,瞅到白花花的毛巾,露出羡慕:


“石头,这是你未来女婿送来的聘礼吧!”


“羊毛巾在城里可受欢迎咧,一条能卖三十来钱(文)呢!”


“这可不是聘礼。”赵石头咧着嘴,露出黄白色的牙齿,眼睛眯成缝:“这是他孝敬我的。”


“等腊月,他俩才成婚呢。”


说完,他与赵二虎并行而走,来到了树荫下乘凉。


同时,一家人老小也摆好了饭菜,杂粮米粥,以及一碟咸菜。


爹娘,大儿子、小儿子,即将嫁人的女儿,婆娘,一家六口,倒是热闹。


篮子里的米粥都是定量的,干活的男人是一大海碗,妇孺则是小碗,各自吃食着。


小儿子才七八岁,肚子里没个量,一股脑的吃完了,就眼巴巴地盯着爹的大碗粥。


“让你吃那么快。”婆娘责骂过了一句,划拉几口粥进其碗里。


十六岁的女儿扎着两个粗辫,略显黢黑的脸上露出宠溺,她从怀中掏出了两个红彤彤的山果:“吃吧,小肚子也不知量。”


“你别惯着他。”赵石头看着一家人和善的样子,忍不住责怪道,但嘴角的笑却怎么也止不住。


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才几年功夫。


昔日那条肆虐的淮河不在泛滥,即使薄收一些,但在低下农税的面前,也能勉强填饱肚子。


“咦,你这咸菜,咋红绿色的?”


这时候,捧着饭碗的赵二虎,则看到了他们家中的咸菜不一样,忍不住问道。


“腌的西瓜皮。”婆娘笑道:“大牛那小子前不久在城里送来两个大西瓜,吃完后皮舍不得扔,就腌了做咸菜。”


“酸酸辣辣的,倒是开嘴。”


赵二虎止不住地羡慕:“大牛有出息咧,在乡里做事!”


“多亏了他表叔照顾。”赵石头忍不住咧嘴。


对于王大牛这个女婿,赵石头最满意不过。


平日里机灵,不喜欢干农活,为人懒散,十八岁了都没人讲亲。


但架不住人家有个表叔,从军中下来,去年直接在乡里当了乡长,这下在乡公所里做事,大小也算有个官皮。


软磨硬泡之下,他才允了亲事。


这不隔三差五的就送一些时兴的东西过来,一家老小都喜欢他。


赵二虎吃了一口西瓜皮,味道倒是不错,然后三口并两口地喝下粥,躺在树荫下琢磨起来。


一旁的妻子见其满脸纠结,不解地问道:“你这烦什么心?石头家的咸菜好吃?”


“你说,把老大送去参军如何?”


赵二虎扭头道。


“当家的,你疯了?这要是当兵了,指不定回不来呢!”


婆娘埋怨道:“我听说还要到处乱跑,指不定死在半路上,骨头都回不到家里呢!”


赵二虎怒道:“头发长见识短,参军的前程大的很呢!”


“老大不是读书的料,要是去军中的话,回来后就是乡长老爷呢!”


“就算不分在咱们县,也在隔壁县,咱家那时候可荣光了。”


听到这话,婆娘则犹豫了,她脑海里也在畅想着乡长老娘的风光。


到时候村里谁敢给老娘脸色看?


塘边洗衣裳,还不得把最大最亮的那块石板让给自己?


“今时不同以往了。”赵二虎感叹道:“如今当兵只有十五年,包吃住,干了好,回来还能当官,这谁不乐意?”


“再不济还能去县巡防营里吃食,饿不着,与咱们在土里刨食强多了。”


“那啥时候能当?”婆娘忍不住问道。


“我先说县里八月招人,然后去省里什么练兵,再发配到各府安排,到时候再问吧!”


一旁的大儿子听着这话,飞快地扒拉着粥,然后大声道:“爹,娘,我想当兵。”


“听说当兵能吃饱肚子,隔三差五的还有肉吃,比乡里的秀才还舒坦呢!”


“臭小子,你想当兵还得看人家收不收呢!”赵二虎拍了下其脑壳。


一家人被当兵事搅和着心绪不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傍晚,趁着夜色,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赶回了家。


刚用完饭,忽然村里派人挨家挨户的通知,今天晚上有皮影戏看。


晒谷场瞬间拥挤起来,家家户户带着小板凳坐着,眼巴巴的看着幕台搭起,幕布竖起。


前面那一排是村老们的位置,就算是村长也只能坐在第二排。


三个汉子坐定,一个敲锣,一个打鼓,另一个则吹着喇叭。


几个火把的照射下,两个小人就出现在村人的面前。


其小小的,不过一尺高,但凋画的仔细,栩栩如生。


忽然,锣鼓响起:


“呀呀呀,蒙元末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太祖皇帝诞在凤阳,那天满室红光,天上飘着七彩云,满天神佛若隐若现,一股异香直飘百里……”


皮影版的《大明英烈传》,在整个村中开始上演。


有人物,有配乐,还有声音,活灵活现,与戏台一般无二,惹得百姓们静声观看。


所有人都明白,这上演的是太祖皇帝的故事,而太祖皇帝就来自他们凤阳府,大明的中都。


这让他们与之荣焉,即使穷的当裤裆了,那也是骄傲。


第一场演了一个时辰,讲到了太祖入濠州,投奔郭子兴,几个说唱得累的够呛,而百姓们却还没过瘾。


纷纷要求加演。


可是班主却为难不已。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