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世祖> 第一百章 安南通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章 安南通史(1 / 2)

“怎么着,你惠登相也想领兵?”


出现在他眼前的,乃是一满脸横肉,面黑圆目的惠登相。


皇帝当初在汉中扎根,下陨阳府时收服了当时为为左良玉部下的惠登相,从而让其得了从龙之功。


但惠登相早在崇祯四年(1631)同张献忠等活动于山西,所部为晋豫义军83营之一,名义上来说与李自成,张献忠一般。


后来隶属李自成。


理论上来说,两者的交集很多。


“老夫年近六十,但也想搏一搏。”


惠登相面露期待道:“国公之位,谁不想?为子孙计,为自己,我也要拼一把,老死于床榻上,这才是窝囊。”


高一功微微一笑:“你的想法我知道,但很难啊!”


“单独带兵打仗,您可没这般的经历,朝廷和陛下可不信你。”


惠登相苦着脸,想说却又说不出来。


单独领兵作战,而且还是指挥十万计的大军,确实算得上是一场体力和经验的考量。


他本想说自己有信心,但皇帝不信啊。


“那,谁有希望?”


“不好说。”


高一功沉默片刻,随即道:“但主将你捞不到,一个副将还是可以的。”


“记住,莫要乱说话,胡乱请让。”


“是,是!”


对于高一功的教训,惠登相虽然年龄大,但无论是爵位还是圣卷,他都远不如他,只能听之。


待其走后,高一功陷入了沉思。


母庸置疑,这场战争之后必然会造就一个新任国公,甚至可能是新的实力派。


十大国公,并不意味着朝廷只有十个国公,这和战国七雄,并非战国时代只有七个国家一样。


这是这十个国公功勋显着,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如今新人上任,谁会被挤下去?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皇宫中,朱谊汐并未受到其影响,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战略备战,大量的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库伦,建起一座座的军城。


虽然看起来容易,但其中的耗费却难以计量。


从北京运六石粮,到库伦才能得到一石。


换句话来说,假设北京一石粮食八银毫,那么库伦的军粮成本为一石近五块银圆。


工匠,物资消耗,jūn_duì 等,加在一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朝廷就已经损耗了两千万块银圆。


“库伦将兴建五座军城,专司屯粮、物资,朝廷还需要拨款千万块,才能完成筹备工作。”


阎崇信依旧站到皇帝面前,一边说着,一边眼角抽抽,可谓是极其心疼。


用全年三分之一的税收来打一场战争,这是何其奢侈的举措,但却又不得不打。


满清若是不能直接剿灭,怕是会遗祸子孙,再起一个蒙古帝国,那时候可就难受了。


“恩!”


皇帝坐在软榻上,闭目养神,一边吃着旁边侍女送来的葡萄,一边嗯哼一声,表示自己在听。


“预计明年五月,或者六月,最是合适。”


“能瞒的过?”朱谊汐随口道:“那时候冰雪已经化开,牧民开始放牧,怕是已经瞒不住了。”


“陛下,土谢图汗部已经被朝廷完全掌控,库伦方圆三百里只进不出,满清应当发觉不了。”


阎崇信有些底气不足。


“不够。”


皇帝摇摇头:“蒙古人最不可信,焉知那些贵族们不想恢复权力,从而与虎谋皮?”


阎崇信默然。


“让察哈尔,吉林,辽东,加上两万京营,合计四万人,统率科尔沁右翼兵马,威逼科尔沁左翼。”


朱谊汐直接坐起,指责背后的地图说道:“既然有被泄露的危险,那老子就两面夹击,两手都是真的。”


“压服科尔沁诸部后,大军从东部进击奉京府,沿着当初满清西逃的路线进发,我就不相信他们还会无动于衷。”


说白了,就是要让满清顾此失彼,难以琢磨其真意。


即使漠北失利,到时候漠东还能有胜算。


退一步来说,到时候实在不行把科尔沁诸部降服,等于是去掉了满清的屏障,掩护,直接将奉京暴露在眼前,可以随时进军。


主动权依旧掌握在大明手里。


反正朱谊汐还年轻,等个两三年也不在话下。


“可恨。”


想起在俄罗斯的使臣发来的奏疏,朱谊汐气就不打一出来。


满清之所以那么悠哉活了十几年,都是因为俄罗斯人不停地与其通商,交换了不少的盐,铁等物资。


不然的话仅仅依靠贝加尔湖那般低温贫瘠的地区,是根本就无法养活一个封建政权的。


粮食是根本,但人却不能仅仅依赖于粮食。


朱谊汐对于俄罗斯人都憎恨又多了几分。


看来在中亚,还得教训一下俄罗斯。


不过,俄罗斯与满清通商还是有好处的,公使传来消息一些满清的情报。


其虽然举国为兵,常备兵马却只有五万,一百多万的人口养活五万大军,已然是艰难。


另外像是火器,虽然有俄罗斯人的交易,但火药却是稀缺,导致满清不复明末时期的一半,甚至只有两成实力。


如,攻城略地如无物的红衣大炮,已经全部歇火,不要说是燧发枪了,就算是火绳枪,也不过三千来把。


由于火药的缺乏,导致其练习的不多,以至于满清多擅长与骑射,而非火器。


当然了,在这样的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时代,着甲率依旧是不可疏忽的存在。


满清在明末时期,精锐几乎着三层甲,军中着甲率高至七成,而如今却不到两成。


许多八旗子弟的铠甲,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差不多都是样子货。


生产力,决定战争的胜负。


而在大明,棉甲几乎已经普及,军官们甚至内里还有一件丝绸,防止箭失入肉。


京营的着甲率在八成,而就算是普通的巡防营,也会着一件纸甲或者皮甲,也有一战之力了。


这般一算,战争的胜算还是挺大的。


“十大边军,二十万京营,四十万巡防营,足以扞卫大明江山了。”


朱谊汐心中松了口气,颇有几分喜悦。


“对了,今年秋税能征收多少?”


“禀陛下,约莫六千万居奇。”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