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世祖> 第一百零二章 衣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二章 衣裳(2 / 2)

孔兴陵继续建议道:“殿下是陛下的爱子,继承又福王之爵,要一些铁牛也是不碍事的。”


“铁牛?”吴廷玉呢喃着,然后干脆应下:“如果真的有这本好处,殿下显然是会同意的。”


四月十五日,东阳城忽然就热闹起来。


城内的寺庙大规模的聚集了许多人,可谓是热闹非凡。


对此,福王派人问询了下,得知是佛吉祥日,也就是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可谓是隆重。


数万牧民聚集在城内,寺庙前,恭敬的接受喇嘛们的赐福,念经声响起,所有人无一例外的跪着,低眉,面色诚恳。


紧张的士兵们,则突然的放松下来。


在这样的节日里,没有哪个人敢肆意破坏,不然的话就是自绝于牧民。


福王对此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如此多的牧民,几乎把整个东阳城占据了三分之一,犹如一个个蚂蚁,望之就觉得壮观异常。


“先生,这吉祥日倒是看起来不错。”福王随口道。


吴廷玉则沉声道:“殿下,经过多年的传播,黄教已然是草原牧民的国教,已经深入骨髓。”


“实际上,东阳城建城的之后,第一个架起来的建筑,就是喇嘛庙。”


“臣第一时间,去库伦将大喇嘛的徒弟请来当主持,几乎是半个月的时间,所有的部落就来朝会了。”


“你是说,我这个王,还得靠喇嘛来支持?”福王难以置信。


“殿下,这话虽然不中听,但却是事实。”


吴廷廷认真道:“在草原上,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喇嘛们保持敬意。”


“我明白了。”福王恍然,语气有些低沉:“明日我会第一时间去年上朝拜。”


“另外,我还会赏赐其五百亩作为寺产。”


“殿下英明!”吴廷玉笑道:“如此一来,只要寺庙修到的地方,就会是咱们的触角,就是福国的领域。”


福王摇摇头,心生感慨,同时又止不住的厌烦。


早上要喝牛奶,喝奶茶,天天吃肉,糕点什么的完全没有。


这也就罢了,曾经宽松的长袍,在这草原上也成了累赘,颇为不得体。


这日子过得是极其别扭。


“国相。”福王犹豫良久,才开口道:“你难道不觉得这长袍,显得颇为宽大吗?”


“在这草原上,很是不便。”


吴廷玉愣住了。


虽然他心里认同这番话,但对于此话从福王口中出来,他还是感到震惊的。


因为大明最在意的,莫过于衣冠了。


在面对蒙元的百年统治后,大明朝虽然建立了,但在洪武初年,国内依旧保存着大量的蒙化因素。


蒙人汉化的同时,汉人蒙化却同样不缺。


例如,蒙古袍的盛行,孩童们喜欢剃光头发,留个髡(读kun,一声)发”。


髡发是把头顶的头发剃掉,只留鬓角和前额少量的头发并梳成辫子。


这种发型,在年画上依旧残存。


但在洪武初年,孩童如果留这种发型,甚至会被阉割。


如此情况在,在政治上的恢复后,文化礼制的恢复就提上日程。


在衣物上采周汉,下取唐宋,而实际上却多为是唐朝。


如圆领宽袍,就是唐服的典型特征。


长达三百年的洗礼,服侍早就成了礼仪象征,轻易不得改变。


“殿下所言颇对,只是不合朝论!”吴廷玉直言道。


“不过,军中戎袍贴身,对于打仗倒是没什么耽误……”


说白了,就是对于达官贵人,读书人挺耽误事的。


“不合时宜之事,就应该易之。”福王认真道:“草原民风彪悍,教化那些牧民们穿长袍颇不容易,莫不过缩减几分,贴身一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者说,这长袍钻风不是!”


除了累赘外,长袍还不保暖,在早晚兜风,滋味难受。


如此情况下,就不得不改之了。


“怕是朝廷不准!”吴廷玉小心道。


“不碍事!”福王笑道:“大差不离即可。”


“齐国,秦国多又改变,缩短了衣袖,下裳也短了三寸,内衬更只有一件,透气而凉爽正好适宜其湿热的天气。”


“咱们这,也要改一些。”


……


对于福王的服饰更改的要求,朱谊汐是同意的,应地制宜嘛!


别的不提,长摆飘飘怎么骑马?


只要样式还是汉服模样,就成了。


你看jūn_duì ,一向是与潮流相反,都是紧身贴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行动。


而实质上,对于各藩国官服样式的改变,早就议论多年。


在礼制和方便之间,冲突明显


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成了常识。


大明地方辽阔,差异极大,勉强维持不过是脸面好看罢了,终究是不实用的。


朱谊汐回完福王后,就接见了南怀仁和卫匡国二人。


卫匡国是东方教区的大主教,负责整个大明以及东亚藩国的事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作为耶稣会的教士,卫匡国的官途达到了最大。


不过抵达大明数十年,卫匡国年纪终究是大了,需要返回欧洲养老,而他举荐的大主教人选,则是南怀仁。


在东方教区的设立时,大明和罗马争吵不断,多亏了耶稣会在其中调解,这才达成了共识。


东方教区的大主教,必须是耶稣会传教士担任,但人选却是大明皇帝指认,然后再由罗马确认。


换句话来说,大主教名义上是罗马的人,实际却是大明皇帝的人。


如此两方都满意了。


朱谊汐让东方教区的大部分的主教都是汉人,从而更好的抓紧权力,免得让罗马有机可乘。


当然,在广阔的大明,虽然只能在海关城市传教,但为了保持影响力,必须要任用汉人,皇帝不过是让其提速罢了。


大主教是传教士,大明以及各大藩国的主教则是汉人,取其实而不要名。


即使如此,东方大主教的名位依旧让许多人趋之若鹜。


南怀仁自然不例外。


卫匡国来此,就是为了在离开前,举荐南怀仁。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