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国师> 第408章 红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8章 红日(2 / 2)

当姜星火完成了他的理论构建后,现场大部分聪明人,都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既然“法”是为了让天下安定,既然要根据时代来调整“法”,既然朱元璋用的也是相对的“新法”,那么姜星火就要论证,眼下到底需不需要调整“法”了。


王景此时方才瞅空开口道:“法之.”


话未说完,就被姜星火粗暴打断:“王侍郎请我赴死,难道还不允我死前说句话了?我说的有没有道理,交由诸公与陛下评判便是,王侍郎有何可着急的?”


简而言之两个字


——急了?


王景面红耳赤,但实在是一时语塞。


今日他不要命敢抬棺死谏,姜星火同样也不要命。


而且此番情景,姜星火既然说出了交由现场文武百官和皇帝来评判的话语,这顶带着大义的帽子压下来,王景确实是不好打断姜星火的话语了。


“今日,姜某有三问!亦有三答!”


姜星火环顾四周大臣,此时哭陵的官员们,都不自觉地停了下来,抽噎着看向这位国师。


“若是三问三答之后,诸公觉得无甚道理,这法,不变也罢!”


此时的姜星火,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无穷的自信,似乎他笃定了,虽然刚才他距离失败仅差一步之遥,但当他的三问三答之后,现场的诸公,将会彻底对新法服气。


“第一问!”


“洪武开国,乃是‘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为何行卫所制新法?为何不用宋朝厢军旧法?”


姜星火一步踏出,百官如一剑劈海一般像两侧散去。


“原因再简单不过!”


姜星火一边走着,一边看着朝堂诸公们的面容。


“胡虏入主中原,天下百姓起兵抗元者何止百万?彼时数百万众,皆抗元有功之臣,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功,岂一人可成耶?”


这话,堂堂正正,没有人敢否定。


朱元璋一个人提着刀,是没法驱逐鞑虏的。


姜星火话锋一转,直接道出了这里面的本质原因:“而这数百万众,浴血拼杀,血性难磨,好勇斗狠,若是放回民间,难道不是必然酿成大患?而即便朝廷愿意遣散,对于这批有功之臣,又如何一下子拿得出海量的遣散之财?故此太祖高皇帝考虑实际,设立了卫所制度,难道这不是法因时而定?”


姜星火的话语如同连珠箭一般射向在场诸公的胸口,堵得他们发闷。


“而今日卫所制度为何渐渐有崩塌之势?为何卫所百姓会逃籍?”


此时针砭时弊的姜星火,冷笑不止:“原因同样再简单不过,时代变了!大人!”


“如今天下安定,大明已经从元末战乱那种命如草芥的时代中走了出来,有能力考科举做生意的卫所百姓,又怎么会乐意一辈子种地当兵呢?”


“法既因时而定,自可因时而变!”


“此乃我第一问,第一答,诸公自可评判讨论,若有错误,皆可指出。”


大臣们渐渐议论纷纷了起来。


“是啊,太祖高皇帝设立卫所制,考虑的是当时的时代情况,如今的时代已经变了,若是强行让制度不变,恐怕便是所谓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有年轻的大臣感慨道。


“没错没错.如果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放开军户参与科举、经商的渠道,要么就变革卫所制度。”


“话是这么说的,可毕竟这么多卫所人口,数以百万计呢.”


“这确实有点麻烦,还是不要轻易变动为好。”


“话虽这样说没错,但是要变革制度也绝非易事,且看这卫所制,也是太祖高皇帝在世之时便想了许多方法,权衡利弊方才完成。”也有年纪较大的大臣表示担忧。


群臣低声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边是支持变革制度,一边是认为制度虽然不太适应现在的情况,但还是维持不变比较好,毕竟不变不错。


但出乎王景意料的是,竟然几乎没有人认为,卫所制在三十多年后的这个时代是完美无瑕的。


王景的面色有些发白,他根本就想不到,姜星火的反击竟然如此条理清晰,如此步步为营!


一番话语下来,竟然把风气引向了另一个角度。


朱棣看了眼激烈争论的群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果真,人心总是不齐的,哪怕他们嘴里喊着反对新法,但只要涉及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声质疑、争吵。


不过……


朱棣转头望向姜星火,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这些大臣也并未让他失望。


“接下来便是第二问,第二答!”


姜星火继续出声,转眼间攻守之势异也,竟然成了姜星火咄咄逼人的姿态。


“第二问!”


“洪武开国,太祖高皇帝为何行宝钞之法?为何不用宋朝铜钱、铁钱?”


“宋朝货币旧法,难道不是旧法吗?太祖高皇帝为何要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同时令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姜星火一声声带着问号的答案,如同疾风暴雨般,吹打在众人的心头。


“还不是因为开国之时缺铜缺银?现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恢复生产,大明还缺铜吗?再过三十年,在场诸位谁敢肯定大明还缺银?”


“太祖高皇帝是根据开国时的时代情况制定的钞法,而如今钞法崩坏,诸公难道不是有目共睹吗?难道诸公发的俸禄里面没有宝钞吗?”


“如果到了不缺铜、不缺银,而宝钞继续崩坏的时候,难道这货币旧法,诸公不管、不看、不谈,就当看不见,它就不会自行崩溃吗?”


“这‘法’的败坏是因为诸位装作看不见就不会发生吗?到时候怎么办,难道还不是得变?”


满朝文武,想起自己每个月发的俸禄里,贬值的不成样子的宝钞,不由地面面相觑,哪怕是脸皮最厚的人,想要反驳的那句“太祖高皇帝钞法不该变”,也是委实说不出口了。


如果说卫所制还有人坚持不变,觉得慢慢烂掉比改变好,但钞法这种大家能切身感受到的东西,但凡要点脸,都说不出来不该变的话。


不变,你以为是没人想变?只是没人有能力、见识、勇气来变,来承担背黑锅的后果罢了!


“诸公,醒醒!”


姜星火的声音,在这一片沉寂中几乎是称得上振聋发聩,就仿佛是拉紧了窗帘的黑暗房间里,有人一脚把遮羞的门给踹碎了,无尽阳光涌入房间,映出了里面的满地垃圾。


“——时移世易!”


姜星火对着朱元璋的陵寝问道:


“便是太祖高皇帝复生,他老人家见了今日钞法、见了今日卫所制,便不会改吗?”


面对这个灵魂问题,在场所有的大臣都沉默了。


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个答案。


朱元璋一定会改,朱元璋从不害怕变革,他只是害怕子孙没有能力乱变革,从而把大明江山搞坏。


而姜星火言语中的自信几乎可以让人感到“炽热”。


姜星火对着满朝文武,极为肯定地说道:


“姜某可以明确无误地告诉诸公,他老人家会亲手改了他的‘祖宗旧法’!”


“原因只有一条,太祖高皇帝制定的‘法’,每一条每一款,都是根据大明开国那个时代具体情况而来的!”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唯求诸实,法方能斯行矣!”


王景此时的一颗心,已经从山巅,坠落到了无尽的深渊之中。


他该怎么办?


他该如何反驳?


姜星火铁一般的论点、论据、分析,就摆在他的面前,他难道还要坚持那句苍白无力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吗?


不,那只是自取其辱罢了。


王景竭尽全力地苦思冥想着,他想找到姜星火话语里的漏洞,想重新掌握主动权,可他失败了。


姜星火坦诚地承认了太祖高皇帝的伟大,但在姜星火的观点里正是因为太祖高皇帝足够伟大,足够有能力、眼界、决断,所以才会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的特征和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而非盲目地照搬前朝的旧法。


王景难道要说不是吗?可大明的事实就是,朱元璋的一切创举性制度,或许能从前朝、前前朝的某些制度里找到影子,但归根结底,无人可以否认的是


——大明从开国开始,就从未遵循过“旧法”。


这个事实,不会因为某人的诡辩而改变,它就摆在那,冰冷地摆在那里,不因任何人而出现变化,就连史官的笔,都抹不去这一点。


建立于“新法”上的大明,如何能从根本上否定“新法”这项事物呢?


这就好比,化茧为蝶的虫子,怎么能有了一双新的翅膀,就否认过去那个作为“蛹”的它呢?


剪不断,理还乱。


当这一切都阐述清楚的时候,不需要第三问了。


王景已经知道,自己输了,输了个彻彻底底。


王景的失败,不在于他无法继续反驳,事实上,他当然可以接着坚持古礼,坚持祖宗旧法,但他今日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捏准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时机,都无法动摇姜星火,那么他就已经输了。


他可以嘴硬,但今日一过.不,都不需要过了今日,只需要离开这里,姜星火就能轻而易举地收拾了他,礼部侍郎不再是他的护身符,而是催命符。


相反,如果今时今日,在这满朝文武瞩目的现场,哑口无言的是姜星火,那么王景马上就会收获巨大的庙堂威望,现场解散后马上就会保守派的意见领袖,而皇帝是不敢、也不可能处置这样一个誉满朝野的死谏之臣的。


可这一切幻想,终归只是幻想。


王景低垂着头颅,耳边像是无数只蝉不,五月的孝陵卫似乎真的有很多蝉,但不管是什么了,总之,王景已经听不清姜星火在说什么了。


依稀之间,姜星火似乎在说什么“迁徙”、“海禁”、“商业”。


王景的双眼开始出现金星,脑海里天旋地转,仿佛有一万个朱高煦在拧着他的脖子,下一瞬间又把脑袋“倏忽”一下踢到了天上去。


“——咚!”


王景重重地栽倒在了地上。


“王侍郎晕倒了!”


人群中爆发出了惊呼声。


旁边的大臣惊呼道:“快扶起来!”


“扶起来干什么?别添乱,给他放平了躺着!”闲暇时间喜欢看医术的大臣如是说。


人群一阵慌乱,好些人围过去看王景,有人喊道:“传医师!传医师啊!”


又有人说:“别围着,或许是中了暑气又急火攻心,快把他抬到这里面,盖个帘子避暑!”


于是乎,王景成功躺进了自己下令订做的板板里。


朱高炽呆呆站在原地,张口结舌地看着这个突然昏迷的家伙,刚才还一副慷慨激昂要与姜星火一决生死的架势,怎么转眼间就变成这副模样了?


朱棣此时脸色却并不好看,站在旁边看着他,却没有立刻做点什么动作,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不多时,医师就来了。


该说不说,王景之前为了防止有人中暑晕倒,把医师、板板、凉水、毛巾,都准备了个齐全,如今自己倒是用上了。


而随着医师的到来,周围的人群则纷纷向两侧躲闪开来,就好像只要再慢一秒,就得被殃及池鱼似的。


过了片刻,医师诊断完毕,查清楚了王景的情况。


“他怎么了?”朱棣问道。


一名医师战战兢兢地答道:“王侍郎上了年纪身体虚弱,如今暑气炎热又上了火,急火攻心才导致的,服些解暑去火的汤药应该就无事了。”


朱高煦恨恨地心想:“还以为你这老东西是装的呢,没想到居然真是晕倒了。”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来人,立刻将王侍郎抬回府中休息。”


顿了顿,朱棣又补充道:“就用这个抬,不用换别的折腾了。”


身边的太监拱手道:“遵旨。”


随后几个孔武有力的宦官,就这么七手八脚地抬着王景的板板离开了,其余方才围上来的太监、锦衣卫也纷纷退场。


而当王景和他的板板被抬走后,现场却陷入了诡异的、鸦雀无声的寂静当中。


所有人都看着姜星火,但没人说话,黄福想说,但他知道,这还不是时候,关于大明版的【盐铁会议】,要等祭拜仪式结束之后再说。


而王景的退场,就如同武定侯郭英的死讯一样,似乎寓意着某种旧时代文臣武将的落幕。


正如姜星火所说的那句一样。


“大人,时代变了”。


当新时代的浪潮,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着,无可阻挡地碾压过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细小尘埃个体的时候,在这种伟力之下,任何人的意志似乎都显得无比渺小与可笑。


当卯时的钟声响起。


当清晨的红日高悬。


文武百官在皇帝的带领下,徒步走上紫金山孝陵的山路。


大明帝国,也在朱元璋的见证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ps:重新修改了一下分卷,目前《大明国师》共五卷,电脑网页版应该能正常刷新出来,手机可能需要在目录页面点一下重新下载。


免费卷:第一卷【星火初燃】收费卷:第二卷【狱中讲课】、第三卷【国师祈雨】、第四卷【江南平乱】、第五卷【新旧之辩】


明天开始第六卷【工业革命】的第一章,也就是大明版的“盐铁会议”,最少一万字起步。


(本章完)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