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5章 糕点(1 / 2)

孛的意义据《说文》解释是变色之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按,孛之状,光芒四射,如草木枝叶旁出。”推想糯谷或米爆裂后颜色变白,故用孛形容。同时爆裂的声音如孛音,也有表音作用。


至于孛娄连称,其义不明,孛娄亦称孛罗,《田家五行》(元·娄元礼撰):“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这说明孛娄花不一定都卜人事休咎,农民也可用来卜稻色,即年成好坏。范成大“吴中节物诗”[12]:“熬稃腷膊声。”自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则孛娄并不限于吴中南方,北方人也有之。看米花怎样定休咎,据《武陵旧事》说;“吴俗,每岁正月十四日,以糯米谷爆于釜中,名曰孛罗花,又名卜谷,以番白多者为胜。”就是说,爆裂出来的米花,白色多者为吉利。


孛罗花所用糯谷的数量多少不得而知,但据《吴中岁时杂记》说,只用一颗:“爆孛罗,乡农以糯谷入焦釜,老幼各拈一粒,曰爆孛罗,谓卜流年之休咎。”[13]从上引材料,似乎爆孛罗的时间主要在正月节,也有在雨水节的。以在正月节的为普遍,男女老幼皆爆。


雨水节可能限于农民卜稻色的。这种风俗的起源必甚早,且不以食用为目的。后世什么时候起逐渐转为食用不得而知。但据《广东新语》的记载,清朝时广州人的“炮谷”和孛娄很相似,是供食用的:“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14]


(六)饭食、糕点稻米除一日三餐煮饭或粥为主食外,其他的加工食用方式,在历史上极为繁多,不可胜计,可说是中国稻文化的特色。《广东新语》记述西宁、南雄等地有不少特殊的煮饭方式,如:“西宁之俗,岁三月,以青枫、乌桕嫩叶,浸之信宿,以其胶液和糯,蒸为饭,色黑而香。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