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其它综合>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九百七十九章 簸箕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七十九章 簸箕饭(2 / 2)

李君阁笑道:“其实不用的,我们在山里守老大老二的时候,什么地方不能将就。”


育爷爷还有心情逗趣:“这也是大家的意思,大家心里你可是山神托世,有点特殊待遇是应该的,去吧,明天还要准备簸箕饭呢。”


阿音吐了吐舌头,牵着李君阁,小心地抬着脚从人群上跨过,去里屋她和李君阁的房间休息去了。


十五号早上,李君阁起来就扫听了一圈,问了好几家家里到底有多少客人,结果全都只知道一个大概。


四五十号吧……七八十号吧……不知道呢……


似乎没有人去统计一个准确数字,在他们看来,也完全没有必要。


回到家中,音爸爸和俩位舅舅已经开始指挥大伙准备簸箕饭了。


先蒸好一大笼糯米饭,煮好一块猪肉,再准备一碗辣椒与盐做成的干蘸碗,放在一个簸箕内,另外放上一把插子,以备将肉切成小块,这就是簸箕饭了。


而欧奶奶,妮妈妈,苗婶,则开始给来到家里的女孩子们准备盛装,因为吃簸箕饭仪式后有一次大型的跳芦笙活动。


中午时分,各路祭司们陆续来到阿音家里,祭司们的装束也显得正是起来,蓝色的长衫,手里拿着带鞘的马刀,刀鞘上松散地挽着白绸,还有一把黑雨伞,头上包裹着头巾,头巾上还用麻绳缠着那种叫做“乃雄乃肋”的小鱼干。


阿音他们也盛装完毕,同样在头上用麻绳缠一条小干鱼,准备参加盛大的游行。


各家各户陆续来人了,将准备好的簸箕饭抬到阿音家外面的敞坝上来,几百个簸箕,再加上人员,阿音家的敞坝也站不下,于是队伍还得往林场那来路上排。


而老瘪爷他们这些外来的客人,则开始朝寨子下的大广场走去。


不一会,各家陆续到齐,然后育爷爷将自家的簸箕饭抬起来让大家看,似乎是展示着什么,嘴里还说着洪亮的苗语,如诗如歌,不过民俗顾问已经走了,李君阁也闹不明白他在讲啥。


接着大家一起抬着簸箕饭去大广场,供外来的客人享用。


李君阁终于被派上一个活,和苗娃一起扛旗开路。


苗娃扛的是标志悬天寨的鼓藏旗,李君阁则扛着标志阿音家的鼓藏旗。


芦笙芒筒队跟在他们的身后,领头的依然是昨天那个手拿芭茅草摇晃铃铛的芦笙队徒弟,不过队伍在路上没有吹芦笙和芒筒,只是拿着,看样子是要等到了大广场后才开始吹奏。


随后是抬簸箕饭的队伍,各家抬各家的。


鼓藏节对于李君阁来说,谜团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他偶然回头转弯时就发现了,抬簸箕饭也有讲究,一路上没有见到任何人换肩膀或者停顿。


在抬簸箕饭的队伍后面,是寨老们簇拥着的育爷爷,育爷爷后面,则是欧奶奶,妮妈妈,阿音等女性家属与亲戚们。


再往后是手持马刀威武的祭司们,完美地展示着什么是精神领袖和军事领袖的合体。


之后则是一些手拿装满酒的水牛角的男人们。


这些米酒,都来自昨日祭祖是用的牛角酒。


队伍来到到大广场,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庞大的人群,都是盛装,五彩缤纷花枝招展。


队伍绕场几圈之后,将簸箕饭集中摆在大广场的中间,鼓藏旗插好,芦笙队将乐器斜靠在旗帜上。


这时,由一位寨老站出来大声喊话,宣布簸箕饭的分配。


各村寨的人将分配得的簸箕饭领走,大声呼喊自己村的人来吃。


吃法非常的粗犷,大家围蹲在簸箕周围,拿插子或者剪刀将肉切开,抓着肉蘸蘸碗里的调料,然后就着糯米饭开吃。


手拿装满米酒的牛角的男主人们,则开始在大广场上游行,向客人们敬酒。


苗家人敬酒贼好玩,都不用客人端杯子,只能用嘴对着牛角接,经常一个配合不好就被浇一身,广场上立刻充满了各种欢笑和热闹。


李君阁这才注意到,除了祭司们和育爷爷家里的人,别人的头上没有那种叫“乃雄乃肋”的小鱼干。


找祭司一打听,祭司也说不准,只说这是老规矩,头上有小鱼干的,相当于鼓藏节上一种身份的象征。


不管是接下来的芦笙舞,还是更后面的拉牛旋堂,别人见到你头上有小鱼干,就会知道你主家或者主祭的身份,会更加客气。


吃过簸箕饭就已经快要到傍晚了,心急的姑娘们跑去田边打扮起来,年轻男女今天的衣着和平日里有些不同,衣服上多了很多鸡毛作为装饰,这是美丽的百鸟衣。


李君阁觉得当年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搞不好就是受了这个的启发。


终于,一场大型的芦笙舞——鼓藏跳月,开始了。


这是年轻人的集体活动,苗族把围着圈子跳舞叫跳圆,把在月光下围着圈子跳舞叫跳月。


广场上有灯火照明,不需要像以往那般燃起篝火,不过气氛非常的热烈,比西方的狂欢节还要热闹得多。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