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严子陵?折煞了,真的折煞了!”阴丰没资格受他的礼,赶紧跳开半步,长揖相还,“非小的故意阻拦,三爷这会儿正在会客,没有功夫接见任何人。严公子,还请你改天再来!”
“既然家师有客,严某在门房里等就是。做弟子的拜见师傅,哪里有连面都不见转身就走的道理?”明知道对方是在拿话敷衍自己,严光也不戳破。笑了笑,缓缓迈步走上台阶。
他是五经博士阴方的嫡传弟子,以前从不当着师傅的面替刘秀出头。而阴方见他聪明好学,性情淳厚,也不愿意将这样一个良材美玉扫地出门。所以师徒之谊虽然单薄,却勉强还能维持得住。
阴府的家丁们都是奴仆,当然没胆量对主人的弟子用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追在严光身侧,不停地打躬作揖,“严公子,子陵少爷。您行行好,行行好,别让我们为难。您跟三老爷都前程远大,犯不着踩我们这群不成器的家奴。我们这几天如果让您进了门,从上到下谁都得被脱掉一层皮!”
“师傅说过,不准我登门?”严光听众家丁说得可怜,忍不住叹了口气,缓缓停住了脚步。
“三,三老爷没明说!”家丁头目严丰趁机跑了几步,用身体堵住严光的去路,“但,但如果今天放您进去,三老爷过后一定会打死小人!严公子,您行行好。您是太学高材生,前途无量。何必非要踩着小人的尸体,来成就自己的名声?”
“请严公子高抬贵手!”众家丁齐齐躬身,像被打断了脊梁的恶狗般摇尾乞怜。
严光知道他们都身不由己,却更不忍看到刘秀大病初愈就再遭打击。刹那间,竟有些进退两难。就在此时,阴府的正门,忽然被另外一伙家丁从里面”轰隆隆“拉开,紧跟着,一个武将打扮的家伙,在四名侍卫的团团保护之下,仰首阔步地走了出来。
”恭送王将军!”
“王将军小心脚下!”
“王将军,小的去帮您引领马车!”
……
众家丁顿时顾不上再阻拦严光,一个个争先恐后冲到武将身侧,点头哈腰。
“嗯,到底是书香门第,连看门的家丁都比别人家有眼色!”武将心里好生受用,侧过头,跟送自己出门的阴固、阴方两个大声夸赞。
“王将军过奖了,只是犬子平素多花了些心思调教而已!”阴固处处替自家儿子着想,立刻开始炫耀阴虚的学历和身份,“他前年就已经于太学卒业,如今正在中郎将帐下做参军。将平素从中郎将那里学到的本事,拿出一些来用在家中,奴仆们的模样立刻就与以前大不相同!“
“嗯”王姓将军手捋胡须,连连点头。“这法子好。早闻令公子大名,果然有几分手段。那中郎将廉丹,跟王某也算至交。哪天遇到他,老夫一定会向他提一下令公子的大名!”
“多谢王将军!”
”多谢!“
阴固和阴方二人喜出望外,双双拱手行礼。
王姓将军大咧咧受了二人一拜,然后继续缓步走下台阶。阴固和阴方兄弟俩小心翼翼地送出老远,对让开道路的严光等人视而不见。直到王姓将军的马车滚滚而去,才又双双掉头回转,对着严光大声怒斥,“严子陵,你不好好在学校里读书,跑到我家来做什么?莫非看到自己即将卒业,就以为翅膀硬了么?”
“弟子不敢!”毕竟对方两人当中,有一人是自己名义上的老师,严光不能冒天下读书人所指。强忍愤怒拱手行礼,然后小心翼翼地补充,“弟子今天读书时遇到了一点疑惑,想当面请恩师赐教!”
“嗯?你是来讨教学问的?这个借口倒也不错!“阴固从严光身上挑不出半点儿毛病,冷笑着连连摇头。
阴方知道自家弟子机敏睿智,口齿伶俐,自问辩论起来毫无胜算。笑了笑,一本正经地摆手,“子陵,你读书心生困惑,理当先自己从书中寻找解答。一味地求助于为师,绝非什么好习惯。况且为师精力有限,不可能指点你一辈子。子陵,你且先回去仔细斟酌,等开学之后,如果还没能自己找到结果,咱们师徒两个再当面探讨!”
严光是何等的聪明,立刻猜到,阴方不愿意给自己说话的机会。赶紧上前半步,再度躬身施礼:“恩师说得是,弟子受教。但弟子今日读诗,忽然看到如下几句,’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忽然觉得里面好像说得不只是男女情事!”(注1,出自诗经,被引在《礼记》。上文是口惠而实不至。)
“当然不是,古人多以香草美人为隐喻。亏你读了四年书……”当了半辈子五经博士,阴方早就形成了教育别人的本能。听了严光胡乱解释诗经,立刻大声纠正。
然而,话说到一半儿,却忽然卡在了他喉咙中。“憋”得他脸色青紫,眉头瞬间也锁成了一团疙瘩,“你,你胡猜些什么,小小年纪,哪里来的这么重心思!老夫,老夫岂是你猜的那种人?!!”
“你,你这小子,居然敢出言嘲讽师傅。老夫一定要将此事告上太学,让刘祭酒将你革出门墙!”阴固肚子里缺少墨水,不明白严光所引那两句诗的出处,见自己弟弟被气得马上要发疯,立刻扑上前,指着严光的鼻子大声威胁。
严光又向后退了半步,暂避其锋芒。随即摇了摇头,低声冷笑,“师伯此言大谬,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我这个弟子,为了师傅可是费尽了心思!不信,回头你尽管去问,看他是不是也说,我这个弟子用心良苦?!”(注2,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出自,上谏吴王书,意思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语毕,也不再多啰嗦,又给阴方施了一个礼,转身大步离去。
注1:出自诗经,被引在《礼记》。上文是口惠而实不至。
注2,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出自,上《谏吴王书》,意思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