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正是家里的条件最好的时候,再用不了几年,家里就开始衰败了,张小凡也从华西村里富二代变成diǎo丝了。
张小凡坐下开始吃饭,眼睛盯着电视机,一边感慨着,一边漫不经心地往碗里夹菜,嘴里嘟嚷着“电视分辨率真低”之类的话。
看着张小凡一副连吃饭都心不在焉的样子,张琪心里叹了口气。
张琪是退伍jūn_rén ,因为没钱没势,转业的时候领了点钱就算了事了,分配的外地工作他压根就没去,而是直接去了一家建筑公司。那个时候,工作好混,也不像现在,张口闭口都问你要工作经验。人家诸葛亮出山之前,不也没带过兵?几年后,硬了熬白了头发啃完了高中课本,在工地上学了一套建筑施工的本事。再后来,赶上改革春风吹满地,张琪不想端着“铁饭碗”在公司里混日子,办了停薪留职,在银行贷了款下海经商去了。
这个特殊的年代,只要敢打敢拼,敢想敢干,银行贷款连抵押也不用,只用办理很简单的纸上手续,很快款子就能到手里,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人均工资才十几块钱,几千上万的现金就这么无抵押贷款,在后世听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所以当时很多混不下去的人都发了,当然下海不成最后跳海的人也不在少数。
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从公司出来后张琪自己组了个工程队,完成了从建筑公司正式职工到个体承包商的巨大转变。
说的好听点张琪的身份是老板是经理是承包商,实际上就是一个包工头,手里有百八十个工人,听说张琪有铁饭碗不端,却要去单干,当时家里亲戚不少人都来劝,下死口拦着,还有不少知道这事情的人背地里冷嘲热讽等着看笑话,没想到几年下来,张琪的生意越做越大,挣钱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成为邓爷爷口中那些当地有名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
华西村作为中国第一村,富裕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前期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那是不可能有后世的飞速发展的,把握住了政策的走势,张琪这些年生意也算是越做越红火,事业顺利,家庭和睦,唯一让他一提起就头疼的,就是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了。
张琪是晚婚,然后忙事业,自然也就晚育了,老妈杨珍三十多岁生下张小凡,两老对这个宝贝疙瘩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简直堪称溺爱。
但是俗话说得好,慈母多败儿,当然张琪这个忙着事业的做父亲的也有责任,家里提供的物质条件越好,张小凡的成绩就越差,全国都在高速发展,年年gdp都在激增,就是张小凡的成绩不见涨,成绩不好就算了,这小子每天不是逃学就是打架,不然就是混录像厅游戏室,花起钱来还大手大脚,在外面惹了一pì股的麻烦。
有时候老两口一合计,决定狠下心来,好好管教,甚至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外公外婆家里去,但是事到临头,不是老头子心软就是老妈舍不得,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考结束后,张琪杨珍拿着张小凡的放榜成绩单,脸色都黑了,重点高中是不指望了,就连普通高中都可能没学校愿意收。
张小凡成绩不咋地,可是脾气倒真是不小,还放话说非重点高中不读,否则宁愿复读。如果真是努力复读,争取来年,两老也就放心了,但是张小凡明显是嘴里这样说说罢了,他哪里有半分心思在学习上啊!
最后仍然是靠着拉关系送钱把他送进了高中。送钱是小事,关键是张琪拉不下这个脸子,身边的朋友,家里也有成绩不好的孩子,但是人家胜在身强力壮,顶着“艺体生”的头衔,漂漂亮亮走进了高中。虽然知道背地里肯定也有cào作,但是面上去说得过去。为了张小凡读书的事,张琪硬是在工地呆了半个月,没好意思和朋友联络,就怕问题你家孩子考的怎么样,学校读哪里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