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安置科考通过的考生,同时准备下一次的科考董明在太常内,又单独开了一个衙门,称为科考司。鹿鸣宴的第二天,通过考试的三百人,全都来到科考司报道。科考司的主官,是董昭。
作为董明的便宜兄长,在争论变法的关键时刻站在了董明这一边。投桃报李之下,董明也立刻将他纳入了自己的阵容。
董昭的议郎官职还在,只是兼任了一下科考司的司正。科考司除了司正之外,还有左右二丞,二十多个负责具体事宜的侍郎。
“董司正,这是各衙门送来的条子,都想要人。”科考司左丞也是董明的人,此人名叫蔡袭,是蔡邕的孙子。
蔡袭是蔡邕堂兄弟蔡睦的孙子,过继给他的,毕竟蔡邕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蔡文姬,董明是见过的,跟董琬关系很好。至于二女儿,小字贞姬,之前听蔡邕提起过。大名却是不知道。此女董明还未见到,说是没跟来洛阳。
董昭接过蔡袭给的文书,摊开看了看。文书是空白的,里面夹了数十张纸条。上面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没人,问科考司要本届考中的士子。有狮子大开口,上来就要几十号人的。也有知道自己衙门是清水衙门,随便要了一两个的。
主要还是前段时间刘宏在朝堂上杀得太狠了,眼下又要变法,处处都要人手。如今的朝官们,哪个不是连轴转?好处自然是大家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国事上了,没人再有闲心搞事情。坏处自然是很多老臣子的身子骨有些扛不住。
因此这三百名通过科考的士子,成了香饽饽。
董昭低头看了一眼蔡袭然后淡定的说道:“科考司留下十人,太尉、司徒、司空各送去二十人。尚书台送去五十人。其他的你看着分配。对了,状元、榜眼与探花郎四人留下来,他们不需要观政,直接为黄门侍郎,去陛下跟前听令。”
黄门侍郎,其实也是尚书台的编制。只不过整个尚书台都相当于刘宏的秘书团,所以董昭才会说是去陛下跟前听令。
“喏。”蔡袭应了下来。
蔡袭这个人,能力不是很拔尖,但是蔡邕的家教很好。他年纪轻轻的难得很是稳重,做事情虽然不会让人期待能够有亮眼的表现,但是胜在不会出错。
董昭吩咐了之后,他立刻认认真真的做了起来。董昭也不会闲着,他还要将董明给他的科考新规章给看完,然后做一些调整,形成完整的可实施的方案给报上去。
董昭等人的班房外面,士子们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小声交谈着。所有人都知道今日要分配观政的衙门了,因此都在猜测自己会被分到哪里去。
最让士子们期待的,自然是三独坐和三公衙门,这六个衙门才是大汉朝最顶尖的衙门。三独坐主官各项具体事务,三公衙门则地位尊崇。
“唔,奉孝和君高就好了,肯定是去尚书台了。咱们兄弟也不知道会被分配到哪里。老师也说了,这种事情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他不会特意给科学司打招呼的。”说话的是李植,他一脸羡慕的看着郭嘉和高尚两人。
一旁的徐庶则撇撇嘴道:“君高也太好运了一些,竟然在殿试上,后来居上了。”
“哈哈哈哈,难得。竟然看到元直这么小气了。”许能倒是无所谓,他已经从董明那里得到了消息,自己是不会去观政的。在科学司这边走个过场之后,就跟着皇甫老将军去搞军屯了。因此,他倒是非常的轻松。
“好啦元直,你放心吧。你肯定会被老师重用的。”高尚跟徐庶很是熟悉,而且又比徐庶年长,因此对徐庶笑着道:“不过,元直你长于军事。按照老师以往的行事作风,元直你很有可能会被送到太尉府啊。”
“君高兄,你现在这么会安慰人了?”徐庶眼睛一瞪,不满的说道:“要某家说,老师直接把咱们兄弟一窝端了算了。咱们师徒齐心,啥事儿不能解决?”
“什么叫一锅端了?元直你好好说话。”刘云这个时候站出来说道:“想这些没有什么用了。老师的性子你们也知道,他说不开后门就不开后门。咱们等着便是。”
一旁的王志倒是看的比较通透:“嘿嘿,科学司的司正大人可是老师的兄长,你们操什么心呢?还需要老师打招呼吗?”
“是极是极。”
众人笑闹着。
另外一边,张既、张松、张肃、吴兰、高沛五人显然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张既是第二名,榜眼,张松殿试位列第九。这两人考的不错,才学自然也是一等一的。只不过这个小团体领头的,却是张肃。
张松是没得办法,张既则是性格使然。张肃本就是拿主意拿惯了的人,看张既不争,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小团体的领头人。
“那边几个开怀大笑的,就是明德一系的学生吧?”高沛一脸好奇的问道。
张松闻言点点头道:“单以这一次科考来说,明德一系的确是让人感到可怕。所有参加科考之人,全都通过。名次也全都在五十名以内!前三甲,独占其二。若不是德容的话,这三甲恐怕都是他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