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开销其实大头都在吃上面。包括粮食、蔬菜、肉食、调料都算在一起,大概六千钱的样子。再算上其他的开支,在不培养脱产读书人的情况下,每个月的开支在八千钱左右。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夸张,但有一点,眼下洛阳城的人均收入基本上都在八千钱左右了。像施工队、建设兵团这样的,连月钱加各种福利,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一万钱上下。一个五口之家,只要两个人出去工作,就能过的非常不错。
当然要是培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经济压力就会非常大了。
当然了整个司隶的人均收入水平肯定会下滑,而且是断崖式下跌。董明派人调查过,根据计算,司隶地区百姓的平均年收入大概在三万钱左右。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全天下的话董明估计能达到三千钱都不错了。
主要还是因为洛阳这里有南市撑着、又有大宗交易,修路、修五龙渠等等也提供了大量的高收入职位。去掉这些,洛阳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堪堪达到五万钱。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董明给老师一个月开两万钱的月钱是多大一笔钱了。可以这么说,直接就让老师成了高收入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天下,老师成了除了官员和士兵之外收入最高的职业。
“陛下读书人,看重的不是钱财的多寡,而是尊重。”董明淡定的开口道:“再者,微臣认为教育之事,小气不得。直接点说,不给这么多钱,谁也不会长干。这些先生要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去教授学生,这可是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的。”
刘辩对董明的直接有些尴尬,不过话糙理不糙,他也习惯了董明说话的方式。他站起来,踱步走了几圈,然后道:“这样吧,老师。建议朕肯定是没有的,但有一点,朕想听听老师的建议。”
“陛下请说。”
“洛阳不整个司隶地区都是算在内,所有的书院建设和老师的月钱,都从朕的内帑来出。这教化百姓之事,本就是朕的分内之事。朕责无旁贷。”刘辩说的很是认真,一副大义凌然的模样。
董明当然知道,刘辩其实是为了邀买人心,但是他不在意,反而很是佩服刘辩。
因为整个司隶地区,连洛阳县在内,一共一百零六个县。也就是说,刘辩要从内帑拿出来接近五点五亿钱用来建设书院。这还不算完,每个月还要从内努里拿出来四百多万钱给所有老师发月钱。
如果刘辩用这种方式邀买人心的话,董明巴不得他把全天下所有县城的人心都买了。但这个显然就不现实了。刘辩的内帑大多数都来自少府,少府每年能挣多少钱,董明心里门儿清。以前的数据董明不知道,但是从他开始变法之后,少府的存在感就越来越低了。
就以今年头四个月来说,少府顶多能给刘辩的内帑带来六千万钱的收入,一年下来撑死了也就是两亿钱。
刘宏在的时候,朝廷财政和他的内帑基本上不分家。但是眼下有董明拦着,有蔡邕看着,刘辩想要从朝廷拿钱,比吃屎还难。
每月就靠着少府给点。刘辩也没有理由从财政拿钱。蔡邕将宗室、皇宫等等所有开支都挂在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上。
包括原本靠着内帑养着的西园八校尉,名义上是刘辩给钱,其实是朝廷拨款。花钱的路都给你堵上了,你要是再伸手要钱,不合适吧?
每年两亿钱,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对刘辩来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毕竟他私下里打赏个人什么的,张嘴就是几万几十万钱的赏;自己私下搞小动作更是花钱的大户。
董明很清楚,今年刘辩扔出来五六亿钱,其实是用的是刘宏给他留下的老本。能这么下本钱,董明倒是对他刮目相看了。
“既然如此,微臣替司隶百姓,谢过陛下了。”董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同时心里也开始盘算,计算司隶都解决了,那原本准备挪出来,用来修建书院,给老师开月钱的钱肯定不能就放着不用,还是得再选一个地方。
作为一个后世人,他很清楚,国家账面上有钱,那就是一种不作为。不怕你花钱,就怕你不花钱。只要能把钱花出去,花到实处,整个社会就会获得好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后世但凡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哪一个不是年年财政赤字?当然了,财政赤字得有个限度,不能无限制的亏钱,时间长了政府就崩溃了。但是略有赤字,绝对是每一个有作为的政府都追求的目标。
董明也不例外,朝廷这两年财政盈余,并不是一件好事。或者说,对整个天下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财富不能集中在朝廷手里面,而是应该花出去。
他之所以忽然想要普及基础教育,为的就是花钱。当然了,打仗更花钱,但是靠打仗来花钱,那不是山炮吗?战争一开始,那不是花钱了,那就是烧钱了,不用多,三个月,朝廷就得财政崩溃。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