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所有人都在想这四个字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董明倒是知道这四个字就是装个波依,但是很明显他不打算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而且眼下他也没时间。
此时此刻,董明正在新野县衙。在场的还有马维、马明、蔡飒、蔡游、马绍。从在场人员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肯定是在聊能影响三县的事情。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董明来此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想要马维等人支持他搞明德书院附属小学。而且不是一所两所这么简单,而是遍布在三县之地,至少要做到十来个村子就能拥有一座明德书院附属小学。
这年头,读书成本很高,很少有人能够养得起一个脱产的读书人。搞小学可以,想要招收学生就难了。必须给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家庭一定的补偿才行。但是这要得到官方的支持,不管是政策上还是物资上的。
至于搞义务教育?董明压根就没想过。主要还是实力不允许,没钱也没人手。就算有钱有人他也不会搞,这并不是他该做的事情。
他的打算很简单,官方出钱出地方,明德书院出老师和教材。除此之外,每户若有人进了明德书院附属小学读书,那么相应的可以免除一定的税收。
当然,这得先征得马维等人的同意。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主要还是明德书院的教学压力有些大。正儿八经的老师就他一个人,关键是也找不到其他人来教书。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扩招,顶多也就一百个学生罢了。但是,就算如此,他也不能直接就收进来,还是要收一些有基础的学生才好。
可是眼下大汉朝的读书人,他们的基础对于董明要教的东西来说,也就认字是有用的。跟啥也不会没什么区别。
所以董明就想到了搞小学的思路。让自己的学生去教一些适龄儿童,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考的好的就选入明德书院,考得不好的也没关系,可以继续读书来年再考,也可以直接回家。
但,不管是考入了明德书院还是复读,又或者直接回家。这些人都是接受了新思想、新科学的人。
他们将成为种子,最后终将生根发芽,成为推动大汉朝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毕竟,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嘛,而不是一两个伟人。
董明将做好的计划逐一给马维等人解释着。
“三县之地,可以先弄三个小学。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分别是明德书院第一附属小学、第二附属小学、第三附属小学。占地面积不用太大,能够满足两百个学生上课和课余多动就成。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招不了太多的学生,投入其实不多。”
马维等人互相看了一眼,没有直接拍板。说起来,文教之事和劝课农桑绝对是大家都愿意干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董明提出的这种全新的方式。
尤其是明德书院附属小学这个名字,让他们天然的觉得有哪里不对,可又说不上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