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柱手持奏折,躬出列,将奏折高高举起。
朱由校看见米柱也有本奏,觉得奇怪,说道:“呈上来!”
自有御前小太监将米柱的奏折逞上,原来是他正式请辞蓟辽总督的奏章,以前是密折,只是君臣沟通的一种手段,现在才是正式的。
这虽然是既定的事,但朱由校还是故意的一问:“卿在蓟辽总督位上干得好好的,成绩有目共睹,为何请辞?”
这么一句,就是要引出注明一点,这是米柱自己请辞的,不是朝廷要求的。
米柱说道:“臣只是厂卫提督,并非朝廷将领,出任总督,只是形势危急之下的无奈之举,现在朝廷形势好转,朝廷可以选用优秀贤能任之,方是正确之策,况且臣也没有三头六臂,也做不了这么多的事呀!”
朱由校道:“这确是一个问题,朕边需要维新在边听用呀,如此吧!记满你两年勤,保有后都督衔。”
米柱道:“谢主隆恩!”这件事在米柱上尚好,在其它人的上,简直是绝大的灾难,不说谢恩,哭都哭不出,后军都督,只是一个虚衔,抬高级别领俸禄的方式,这才可以让他一三品武官出掌蓟辽总督,如果是从文官中选人,级别又不够的,就会加都察院御史衔或六部尚书衔。
现在米柱所幸保有厂卫提督的差事,还算尚有活干,不至于连栖的衙门也没有。
都说大明重文轻武,但怎个重法?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至正二十一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于龙湾之战击败陈友谅后,废除了行枢密院,设立大都督府,以亲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麾下将士。
那时的明军,真个血勇彪悍,可以在战场之上正面与号称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正面硬拼硬撼,相当能打。
至正二十三年,在洪都之战中立下了大功的朱文正因不满朱元璋有功不赏而密谋发动叛乱,虽然朱元璋接到密报后及时处置了朱文正,但他还是决心消除大都督权势过重的隐患,所以他在大都督府增设了左、右都督。
大明建立以后,军权集中在大都督府的少数将领手中显然与太祖皇帝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对大都督府进行分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分大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各一名,正一品。这样,五军都督府就继承了大都督府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掌管着除亲军十二卫之外的所有卫所,但是却失去了调兵的权力。
明军武将之权被削得狠,战斗力开始下降,不复当年追着蒙古人打的血勇。
即便如此,从洪武十三年至正统十四年,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仍然很大,卫所将领的选拔和更替、卫所士卒的练、管理军户屯田和军事报的获取都由五军都督府掌管。此外,事关帝国安危的重大军事行动都需要皇帝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商议后才能决定。
五军都督府权力很大就意味着兵部地位的低下,不仅重大军事行动的商议兵部不得参与,就连五军都督府的事务兵部都不得干预。这样,兵部实际上就相当于是皇帝向五军都督府发布调兵命令的信息传达机构。
但是,随着宣宗于宣德十年正月突然驾崩,三杨内阁乘英宗朱祈镇年幼之机将兵部尚书王骥扶上了麓川之役明军主帅的位置,这是兵部第一次触碰到了军事指挥权。
在王骥的率领下,明军接连三次确定麓川之役的胜利,一向以儒雅示人的兵部文官充分展露出了自己驾驭战争的能力,只是有大量战功卓著、爵位在的武将坐镇五军都督府,兵部地位的崛起依然阻力重重,这种况下,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为兵部地位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俘,参战的二十万明军损失过半,武将勋贵集团的中坚力量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等人和经过他们悉心调教的新生力量尽数阵亡。
而接下来的京师保卫战中,兵部尚书于谦却以一己之力挽狂澜,这就给世人心中留下了一种关键时刻还得靠文官的印象。所以景泰帝登基后,以于谦提督京营,兵部地位开始崛起,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开始逐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