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欣慰的道:“维新有股爷们豪气。”他完全当米柱是继承人了,可以无条件信任和支持,至于他那些侄子,烂泥扶不上壁,打发回乡下做一富家翁,娇妻美妾不会少,良田美宅有的是,但是要功名富贵,却是不可。
米柱道:“这是大势所趋,咱们是在顺应天命。”
米柱所说的天命,指的是历史朝流和社会形成的新形势。
而魏忠贤的理解是相当的简单,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和意志,天命不可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而且,别人的天,是天命,是天地河山的意志,而他魏忠贤的,只是大明皇帝,离开了皇帝,他什么也不是,大明的太监,即使再强,也没有唐朝的这么厉害,达到废立的地步。
米柱一笑。
大明在此时,依然是封建王朝,但此时的欧洲,资产阶级渐渐崛起,他们即将登上时代的列车,进而成为改变世界的人。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却像一滩死水般沉寂。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破土而出,但却极其脆弱,最终在历史的变迁中悄然枯萎。
在江南一带,其实已经颇为富庶,当地的富商也不在少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孵化资本家的极好土壤。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当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时,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终归未能破土而出,这种呆板、落后的经济状况,为之后几百年的全方位落后,早早地埋下了伏笔。
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智商在线的帝王,都从不敢得罪底层的农民,这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绝大多数的改朝换代,都始于土地兼并,终于农民起义。为了确保自己的王朝长治久安,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在想方设法避免土地兼并,以为底层农民求得最后一点生机。既然如此,就必须尽量避免贫富分化的情况出现。
在这种思潮之下,从秦汉两朝开始,诸侯的权力便开始被限制。除此之外,重农抑商这种抑制贫富分化的政策,成为了一种必然被推行的政策。从汉代的文景二帝开始,农民便得到了轻徭薄赋的待遇。而商人却受到了很多约束。不仅官府对他们课以重税,连他们的子弟入朝当官,都会受到很多限制。
当然,之后的那些封建王朝,对重农抑商的履行效果千差万别。譬如西晋,便沿袭了魏国的屯田税收制度。哪怕是太平年代,也对农民征收重税。于是,这个奇葩王朝,只存在了50年便灭亡了。
而重视农民生活的王朝,其寿命自然更加长久。唐玄宗李隆基,便在早年间主张简朴,还大幅度利用废弃田地,并主张兴修水利,来为农民提供方便。在重农的同时,抑商可并没有丝毫放松。
《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便有这么一句:“士农工商,四人各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这句话非常好理解:士农工商这些阶层,应该各自安守本分。士族阶层不许经商,不能与工商这些下等人争夺利润。但身为工匠、商人这些从业者,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想加入士的队伍,很难!
这便是重农抑商带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政策抑制了贫富分化的可能,从而确保了封建王朝的稳定性。但在明代,这种理念其实已经落伍了。因为商人子弟在官场缺乏话语权,所以商人得不到任何来自官方的保护。官员对商人予取予夺,大幅度打击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最终断绝了资本主义崛起的可能性。
当大明王朝的资本主义萌芽行将枯萎时,英国的纺织商人已经进入了下议院,并且逐步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商业的政策,其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历史的天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扭转。
现在米柱暗中操纵的米利坚和皇家银行,势力发展惊人,但是想打破传统壁垒,当官为仕,这不可能,但是却可以像东林党背后的大地主大商人集团一样,反过来影响大明,影响国家的政策和走向,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米柱就是这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的势力有多大?且看朝中有不少官员不知不觉站在他们这边,为他们说话,这便知道他们的厉害,他们巨大的实力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