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大宋的收入这么惊人,而到了大明他的税收却是如此的低,如此的浅薄,这是令许多人都为之疑问和惊讶的。
这也是大明朝廷无法否认,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不单止是大明有识之士的发问,而且也是大明天启皇帝的疑问,他就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明五大市舶司的收入这么的少,但光是一个米利坚商行,它产生的商业税收都有这么的惊人,其中有没有猫腻,大家都很清楚很明白。
特别是孙承宗朱由检,他们从南阳回来以后,这一种呼声,那就更加的高了。
朱由俭和孙承宗他们去南洋,其实是为了谋取米家的帝国,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不过米柱非常有风度,没有深究,他们没有对他们进行赶尽杀绝,在让他们见证了南洋帝国的成立以后,就把他们放了回去。
以米柱跟朱由校之间的关系,他是不可能杀死朱由俭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虽然很不爽孙承宗和戚金这些人,但是他却十分的佩服对方的品格,这些人宁折不弯的品格,还是令人尊重的。
同时被俘虏的6000多水师官兵也都送了回去,在送他们回去的时候,南洋帝国还附送了一支中型舰队作为赔礼,不管对方愿不愿意,高不高兴,这些人都被送了回去。
当五王子朱由检和孙承宗他们被送回来以后,大明朝廷上下才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以南洋帝国的狼子野心,多半就会扣留这两位重要的人物,进而就可以要挟大明的,但是米柱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如此低劣,而是释放了他们,礼送回来。
孙承宗回到了大明以后专门写了一本书,那就是,因为孙承宗他们在南洋建国以后把他们释放了之后,也都没有急于的离开,而是以使节的身份在南洋各地进行了视察,甚至他还知道了巴厘岛的惨剧。
此时孙承宗他才知道,南洋帝国将货是如此的辽阔,势力是如此的强大。收入也是如此的丰厚,南洋帝国收入的丰厚,令他们眼红不已,想起南洋帝国富贵无比的国税局,而他们大明的户部,可是寒酸的要死。
南洋帝国他是表面寒暄,内里十分的富裕,而大明则是表面上的富裕,实际上是十分的寒酸。
在南洋帝国进行了见识以后,孙承宗他的想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在局限于以前所认知的一些东西,而是认为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应该从务实的角度进行出发,不应该死抱着祖宗家法不变,不应该只认着书上的道理不变。
如果只认祖宗家法,只抱着书死认理,现在的南洋帝国还没有出现呢。
今日的南洋帝国已经是大明无法撼动的庞然大物,而不是他们想象之中的大明的附属,大明可以一念之间让其灭亡,一念之间让其兴旺。
孙承宗回来了以后,就全力的鼓吹南洋的政策,希望大明也实现南洋帝国同样的政策。
当然他这一些鼓吹受到了以首辅叶向高为首的人进行猛烈的反扑,在大明保守主义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始终是认为祖宗家法不可变。
大明的根本就是建立在祖宗家法之上,如果连祖宗家法都变了,大明的根本也都变了。
所以他们始终不信孙承宗他们所吹嘘的南洋帝国有多么多么的富裕,有多么多么的强大,挣了多么多么的钱。
他们依旧认为他们是东方最为强大的国家,他们根本也都不需要向任何国家进行学习和妥协。
这种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让他们认为他们比不上一些南洋的洪荒蛮夷,这是令他们不敢相信的。
即使是在这一次东海的袭扰事件之中,南洋海军令大明水师吃尽了苦头,丢尽了脸面,但是他们依然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南洋帝国的军舰,即使是再强大也开不上陆地,如果一旦到了陆地上,它一定会被大明给打趴,让大明给打垮。
而且即使是孙承宗等人全力以赴的鼓吹新政,但是依旧是撼动不了保守主义的强大力量。
叶向高他是一个非常有手腕的人,在他的强力的控制之下,基本上是压制了自万历年间就兴起的党争。
大明朝廷党争消停了以后,官员之间和党派之间也进入了深入的合作阶段,共同为了大明的进步而努力,但是如果要大明变法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叶向高他就是大明士大夫的代表和精英,他就是这一制度上的获益者,如果要对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对他的否认,所以叶向高这等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变法的。
孙承宗的计划注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