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明末黑太子> 第926章:大家都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6章:大家都好(2 / 2)

这些乡下人大量涌入京城,由于起初不守规矩,让不少官员感到厌恶,纷纷上奏太子,要求限制其进城务工。


某太子对此作了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都玩过积木没?


底盘面积越大,往上码积木就越容易!


这些农户便是底盘,他们收入不多,识字不多,见识也不多,但终于的是数量足够多。


正是有了这些人,京城的诸多体力工作,才能有人干。


这叫工作因人而异,当须分工合理。


农户不也要衣食住行?攫欝攫


隔三岔五也会吃顿鱼肉么?


过年过节不也要给家人买件新衣服么?


每人每月吃一条鱼,一百万人不是需要一百条鱼么?


市场上鱼卖得好,不就能在无形之间,鼓励渔珉努力捕鱼卖钱么?


其他行业的情况不皆是如此么?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着消费的增加,这些人将赚来的银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了么?


为什么仆人多的人家说明家主有实力,而非比仆人少的人家更为穷困,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长洲为什么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来是城内人多,二来是商业发达,三来是得益于江南的地理优势。


此等条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长洲更多,商业更发达,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宫说五年之内,京城的实力将相当于江南四城之和,这可不是用嘴来达到这个目标,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没人口,哪来的消费?


没消费,哪来的税银?


没税银,哪来的实力?


没实力,岂不是白日做梦?


为何京城的商品能够销售到草原上赚钱?


那不正是草原上的人口买了京城出产的商品么?


只不过这些牧民未在京城里居住而已!


有了大量的工人,便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商品,比收农税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某太子看来,只要皇太鸡不立刻杀到关内来,那么即使京城的人口突破两百万大关,粮食也是足够吃的。


江南一带虽然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但终究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究其原因,某皇帝仍旧是大明正统,以任何理由反抗都是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之举。


更何况东林被打压,复社被重创,几社名存实亡。


三大团伙在升级版某皇帝的反击下,都已不复当年之勇。


没了带头的,临时组织起来的人马又没有实战经验,自然不是官军的对手。


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屠城的情况,江南叛乱被弹压之后,很快便会恢复秩序,不会耽误秋收。


就算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只要每片地区拿一些大户献祭就行了。


这些人不缺钱也不缺粮,膘肥体壮,正好缺良心,那就可以直接宰了!&21434&21437&32&39030&28857&23567&35828&32593&32&120&105&110&100&105&110&103&100&105&97&110&120&115&119&46&99&111&109&32&21434&21437


实际上某皇帝和洪承畴所部也是这么干的,只要破城,直接抓大户,并不会大开杀戒。


某皇帝命令禁止屠城,哪只将领干了此事,就别想要请功领赏了。


即使是当年的“匪寇将军”左良玉,也不敢公然干出屠城的事情。


此番弹压江南叛乱,某皇帝采纳了某孝子的策略,那便是——首恶必惩从犯查抄!


跟着瞎闹腾的百姓,只要手里没有人命,那就可以既往不咎了,毕竟南廷还要靠这些人来收税银呢!


某太子不清楚某父皇是如何襙作的,唯有一点,那就是运来的粮食不能过少,否则京城的人要饿肚子。


畿辅一带的粮食其实是可以满足正常的消耗的,但某太子为了几年之后的大规模北伐,必须每年都攒点战备储粮。


本地收上来的一部分粮食就留做此等用途了,等江南和南洋的粮食通过漕运与海运抵达京城,再投放市场。


原计划是在祖大寿所部守军吃光锦州城内的粮食之前,王师就必须为其解围,看今年这情况,貌似有些堪忧啊!巘戅网x&105nd&105ngd&戅


算上今年,便是三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五年,西历1642年年底之前,北上的援军要与锦州守军汇合。


若想打退皇太鸡的二十万大军,王师必须出动二十万,另附十万倭军,总计三十万,只多不少。


三十万人,其中还有三万骑兵,每月消耗的粮食不下十万石,打六个月便是六十万石。


这只是按照最低标准,连官兵既定的米俸都不发,只是供应前线口粮而已。


真算上米俸的话,恐怕得准备两三百万石才够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来。


朝廷已经被某太子喂养得很善于寅吃卯粮了,如果一战毙敌五万,光是赏银就要发放一千万两银子以上。


这一大笔钱如何筹措,某太子暂时还没想出来。


从草原上换来的牛羊虽多,也不能当银子花,套现得来的钱都被用于朝廷的日常开销了。


从郑芝龙那里赚来的钱,很快又被送给洪承畴与孙传庭两部人马用于剿寇之用了。


没有草原、泡菜、倭国、北地以及南方八隅,这五块市场撑着,北廷又要濒临破产了。


比起大明本土水深火热的生活,那些移藩海外的藩王们真是过得悠哉游哉。


根据负责运输藩国兵马的郑芝莞的报告,藩王们在开春之后,又开始大力拓展本各自藩国的地盘。


某太子也是通过郑芝莞才得知,藩国里还有郡王因为抢地盘而发生了大规模混战的事情,这也没谁了……


越靠近南方,自然位置越好。


定居在库页岛上的代国与晋国,其两座国度均已变成了小型城镇的模样。


由于没有任何辫子与流寇,岛上的生活虽然清苦,却能让百姓们感到安全与满足。


两国均可以出动大量渔珉去捕捞海鲜,吃肉首先就不愁了。


南部的晋国有煤矿,港口的气候又非常好,在北地诸国里,贸易条件算是首当其冲。


北部的代国有耕地资源,虽说是一年一收,且只能种麦子,但加上鄂霍茨克海的渔场,足以养活这万八千人的了。


两位藩王起初还很不情愿移藩海外,没想到自己能在海外建立王道乐土,除了没有本土繁华之外,其他方面让其乐不思蜀。


主要是没人管着,在自己的藩国里横着走都行。攫欝攫


开春之后,每天都可以带着一众亲随进山打猎。


每三个月便有船送来本土所产的各类商品,还有识字之人最为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