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明末黑太子> 第952章: 三桂出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2章: 三桂出走(2 / 2)

不但遵旨照搬,而且将守军也一并带走,宁远一带的二十余万军珉悉数迁往大清后方!


杜度感到又惊又喜,与张存仁商量了半晌,似乎觉得吴三桂未必会言行一致,故而让城内清军保持高度戒备,防止事情有变。


然而吴三桂这边却大模大样地将各种物件大包装箱,由于己部车辆不足,还向杜度及周边清军各部借来了大量的车辆与马匹。


杜度见状也不好拒绝,只能面带微笑地同意,而且还帮吴三桂调集了大量车马,用来装运行囊与粮食。


放弃老巢宁远是个痛苦的决定,但能避免未来给皇太鸡充当马前卒,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你不是想给我来个釜底抽薪么?


好说!


我全都被你抽走!


吴三桂的目的地让皇太鸡闻讯都大吃一惊……


这算甚子对策???


赌气出走?


宁远倒是被杜度所部完全掌控住了,可吴三桂此举未免也太任性了吧?


范文程、宁完我、希福、刚林等人知晓之后也是一头雾水,完全猜不出吴三桂的心思。


豪格更是进言,要趁吴三桂前来觐见之际,直接将其根除,以免后患无穷。


皇太鸡直接否定了这个提议,好不容易招降了一员蛮明悍将,还给宰了,往后还有谁敢投靠大清?


等见到吴三桂,尽管皇太鸡出言挽留,并开出了一系列的优厚条件,譬如吴三桂所部都可以无须与蛮明交战,也没有挽留住大清勇顺王。


通过大明太子释放父亲,与皇太鸡的出尔反尔,对比之后,吴三桂在心里认定皇太鸡靠不住,往后只能靠自己。


既然下了这个定论,那就一定要保存己部,轻易莫要与敌人接战。


这就要找个没有敌人的好地方,连皇太鸡派人找自己都困难。


去哪?


吴三桂之前可是看着地图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地方,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


以前赵宋的徽钦二宗便来到此地游玩,那么想必自己也能有幸前去追忆一番。


这就是前朝金国的都城上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在此地开朝!


大清太祖不是说后金国号便源自金国的传承么?


这正好,自己前去开荒,也算是顺便祭祖了!


上京一带是大清国的后方的后方,正二八经的大后方!


别说明军,连清军都没几个!


这一带在废弃之后,又少有人定居,多半都是荒地,刚好利于开垦。


唯一的问题是必须在开春之前,连渡松花江与纳邻河,否则就得在松花江上游的南岸落脚。


从宁远到上京,足有一千五百里之遥,每天走三十里路,也要走近两个月方可到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征途,可比起留在皇太鸡身边,要安全许多。


为了今后自己不再被皇太鸡坑害,吴三桂也会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往后你随便下旨,老子远在上京,就是听封不听调,你又能奈我如何?


皇太鸡没有将百姓迁离宁远之事,吴三桂也不会率部负气出走。


到了上京,修缮或重建一座城池,还可以继续做大清国的勇顺王,一点不耽误!


明清两边接着打,吴三桂大可以坐山观虎斗!


皇太鸡赢了,吴三桂依然是大清国的勇顺王。


朱慈烺赢了,吴三桂便可直接反正,同时献上百万亩良田……


除了位置“稍微”偏僻一些之外,这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吴三桂当然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嘴上还是要为皇上开荒种地。


为避免今后与各旗在开荒界限上发生冲突,故而才会想要去往上京一带。


皇太鸡见留不住吴三桂,又不能将其扣押或杀掉,便只能应允放行,还很是关心地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又送了些牲畜作为耕作之用。


吴三桂没要其他贵重物品,只要了一堆铁镐、铁锹、斧子、铁钉、焦炭、帐篷、药材等,目的就是要在落脚点尽快砍树造木屋,不然百姓都得被活活冻死。


豪格怀疑吴三桂去上京是要倒斗挖龙脉……


皇太鸡听罢觉得自己应趁春秋鼎盛,应该多生几个儿子!


倒是希福担心吴三桂或许到了上京,稍作停留便还会继续北上,率部进入大清以北的蛮明诸多藩国境内。


皇太鸡倒是觉得此言有理,可看过地图之后,又认为即便到了上京,距离蛮明藩国仍有千里之遥。


吴三桂若是不想活活拖死所携带的百姓,便不会如此疯狂,在上京安家落户,已经很是不错了。


真若是前去投靠蛮明的藩王,只怕真到了目的地,也不剩下多少兵马与百姓了。


赵宋的岳飞曾立志率部北伐,直捣上京,救出被金军安置在此地的徽钦二宗。


可只要用脑子想想,便会觉得可笑。


从两淮一路北上,纵横三千里,深入塞外作战,尤其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水土不服的宋军还有多少战力可言?


金军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善于在严寒中生活与作战,宋军就值得怀疑了……


十万宋军从两淮发兵,要保证每战必胜,且不会折损太多人马,方可实现如此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在冬季渡过松花江与纳邻河,再在开春之前折返。


皇太鸡认为宋军出征十万,最后能剩下一万返回就相当不错了。


若是换成稳扎稳打,一点一点向北推进,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打到上京城下了!


吴三桂以为如此便可远走高飞了?


之前索伦部酋长博穆博果尔发动叛乱,大清早已派兵前去弹压。


如今博穆博果尔兵败身死,但大清还有一个甲喇的八旗兵,以及不少于三个甲喇的仆从兵留在当地负责镇抚。


尽管或许无法与吴三桂所部相抗衡,但多少会起到监视的作用。


皇太鸡已经猜出吴三桂的心思,鉴于大清已经有了增收粮食之策,也不会在此时与其斤斤计较,等以后得了天下,再行算账亦不迟。


正好可以让鲍承先顺便请吴三桂所部看看开荒屯垦出来的成果,也好使其将法子照搬到上京那边去。


吴三桂真能如鲍承先一般能干,带着手下百姓为大清开垦出百万亩的良田,也算是变相立功了。


有了足够多的良田,就会有足够多的粮食,如此便可养活足够多的兵马。


皇太鸡期望大清王师拥有十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步兵,含炮队。


总兵力至少要达到三十万,另有十万团练用来屯垦与训练,战事吃紧便可投入战斗。


大明能组建团练,大清自然也可以。


但新入士兵的武器与甲衣如何置办,成了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冶铁方面,大清远远落后于蛮明。


范文程进言,说鞍山一带自战国时期便有冶铁,不如开出悬赏,让附近百姓四处探矿。


对关内那个四处开矿的魔童眼红不已的皇太鸡欣然应允,只要能发现巨型铁矿,赏银封侯都可以。


大清国幅员辽阔,没有金矿银矿,总有铁矿吧?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