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制造一千门轻型加农炮,全都会装备了己方的坦克上。
对于蒸汽机,帝国倒是有一些初级产品,但还达不到作为发动机的水准。
这并不要紧,坦克完全可以马拉,到了战场上,用人推就行了……
利奥波德一世认为坦克这种武器,重要的是防护力和火力,机动性可有可无。
己方的坦克跑得再快,有对方打过来的炮弹快么???
先得抗打,存活下来,然后再考虑如何反击的事情。
利奥波德一世也看过在战场缴获的左轮步枪,但兵工厂的技师在试制过之后,表示如果能承受蜂窝式枪膛报废率超高的条件,倒是可以大批量生产。
一支步枪的成本可能高达上百银币,结果就是这种可以连发武器的仿制计划,最终被不了了之了……
给士兵们装备手榴弹和厚实的胸甲,这倒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飞艇这种飞行器,整个欧洲也只有五个国家拥有。
分别是罗马、威尼斯、法国、荷兰、瑞典,他们有个相同点,那就是全都是明帝国的朋友!
其中,法国与荷兰早就掌握了飞艇制造技术,只是燃料还需要从明帝国进口。
瑞典目前还只是从明帝国采购全套武器设备,但以后应该也会引进相关的制造技术。
罗马与威尼斯jūn_duì 的规模不大,而且后者更为重视海上力量建设,跟瑞典一样,一直采购成品,而并未耗费巨资引进技术。
对此,利奥波德一世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试图从法国与荷兰购入飞艇,另一方面则下令铸造出更多的轻型加农炮。
这种武器既然可以快速装填弹药,从而实现连续开火,那么在大仰角的情况下,自然能够完成防空任务。
至少不会让奥斯曼的飞艇在天空恣意妄为,太过嚣张。
只要能在战场上击落一两艘,便可以大幅度地提振己方士气了!
路易十四一直视哈布斯堡家族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法国称霸欧陆的主要障碍。
哪怕在获得了半个英格兰以及整个西班牙本土之后,依然是这么认为的。
卖给竞争对手飞艇?
这当然不可能!
一旦让利奥波德一世琢磨出建造技术,以后法军的空中优势岂不是荡然无存了?
虽然炼化飞艇燃料的技术仍然掌握在明帝国的手里,路易十四也要防患于未然。
在不差那几个钱的情况下,路易十四一点外销飞艇的想法都没有。
荷兰对于欧陆诸国的策略在对英西作战之后,一直紧跟明帝国与法国。
老大、老二如何做,荷兰并不需要仔细思考,直接跟风就行了。
既然连瑞典都加入了这个军事同盟,那就说明好处足够大了。
等瑞典入盟之后,在大西洋方向上,便已经形成了一整条海上封锁线。
可以防止瑞、法、荷之外的欧洲国家,从大西洋方向上,向海外扩张,从而保护己方的海外利益。
在地中海方向上,也有奥斯曼、罗马、威尼斯这三家来负责,等于将神圣罗马帝国、波立、丹麦等锁死在欧陆了。
至于其他武器,法国与荷兰都愿意出售二手货,因为新货对方无法全款采购,而且坦克不在其列。
为了能有时间训练jūn_duì ,利奥波德一世倒是用粮食换购了一批,能够装备十万作战部队。
余下就靠本国的兵工厂来生产了,还有缺口的话,可以从丹麦或其他盟友采购。
侯赛因在写给易卜拉欣一世的亲笔信中,阐述了自己对欧洲各国可能了联合起来对付己方的担心。
当年十字军多次东征还历历在目,尤其是己方已经攻入了欧洲腹地,更要多加小心。
哪怕是法国与荷兰这样对奥斯曼比较友好的国家,也不能完全放心。
一旦法、荷被神圣罗马帝国与波立拉拢,加入到对付己方的阵营里,那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虽然己方还能利用苏丹运河作为筹码来震慑对方,可只要对方能够在欧陆战场上取胜,照样可以获得运河的通行权,说不定还能得到免费通过的待遇。
结果是侯赛因在开春之前,便获得了五万援军、两百辆坦克、二十门重炮、四艘飞艇,以及大量的补给物资。
看到从战场上拍摄的电影战况,易卜拉欣一世非常高兴,登报之后更是举国欢庆这一辉煌胜利。
易卜拉欣一世对于军事方面不是很明白,但绝对相信侯赛因的能力。
考虑到他那边的困难,也就没强行让其带兵进攻华沙。
但已经获得的战果,必须不能让敌人给夺回去。
鉴于其他地方都平安无事,易卜拉欣一世也就同意从各地抽调部队,去支援战火纷飞的中欧战场了。
一六七六年三月初,反奥联军在布拉迪斯拉发附近完成集结。
在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三方盟友的支持下,利奥波德一世如愿获得了五十万大军。
尽管索别斯基的部队还在克拉科夫以北地区,但利奥波德一世并不打算等待盟军的南下。
让索别斯基的部队留在波立南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该地区的奥斯曼jūn_duì 。
而这次行动的目标,也并非克拉科夫,而是布达佩斯!
利奥波德一世打算攻占该地,从而切断侯赛因的补给线。
对方来救,自己便可围城打援。
反之,那就可以得偿所愿了!
三月二十八日,侯赛因的主力从从克拉科夫返回,抵达布达佩斯外围。
著名的布达佩斯之战一触即发……
如果不击溃利奥波德一世的大军,那么克拉科夫前线随时可能崩溃。
侯赛因便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直接放弃克拉科夫。
眼下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攻城略地为辅。
侯赛因麾下拥有约二十五万兵马,含约五万骑兵,装备四百六十余辆蒸汽坦克,重炮七十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