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明末黑太子> 第1343章:谁会尴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3章:谁会尴尬(1 / 1)

朱慈照活了一把年纪,就算每年只赚两万银币,五十年也有一百万之巨。更何况自家的买卖每年远不止这个数,如今已经攒下了上千万银币的家底。倒是远远比不了大哥以及定衷王,但也不至于到就藩之后没有兄长的接济便会饿死的地步。无非是之前朱慈照不想动用自己的本钱罢了,实在没必要为了与阮福淍那厮争夺地盘而耗尽自己的家财。若不是大哥指示自己可以向东扩张,自己也不会将手里仅有的三个旅的主力悉数压上了。如今主力部队全都在跟阮军纠缠在一起,对方打正面的能力没有,可玩游击战的本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地面部队数量远远不够的前提下,己方倚仗强大的空军也无法迅速取胜,朱慈照已经看出来了。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却得来了一个好消息,大哥同意继续援助自己,光是资金方面便有一项为期五年,每年五百万银币的计划。加上已经给的一千五百万,等于在这六年期间,自己将会得到四千万银币的援助,就是白给不用还的那种。代价就是自己必须要跟阮福淍那厮接着打,不能得了好处反而罢兵休战,这肯定无法向皇兄交代。武器装备方面无需发愁,大哥已经遣人又送来了可以武装三个旅的军火及作战物资,也是免费的。之前朱慈照已经得到了五个旅的装备,但只整编了三个旅,余下相当于两个旅的人马都是以营为单位存在的。一方面是便于自己分散部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没有将珉兵营升级为正规军。即便是藩王麾下的正规军,其薪水待遇也无法与朝廷的官军相提并论。凡是在海外作战的士兵,最低的月薪也能达到每月十五银币。一些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士兵可领取高达每月二十五银币的薪水。譬如靠近北极圈或者在东印度群岛上围剿土着的王师部队,都可以理直气壮地领取这么高的薪水。由于薪水待遇好,为了节省开支,朝廷也不得不压缩常备军。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陆军的野战部队的作战旅不会超过一百个,一般都保持在九十九这个吉祥数字上。在本土部署的作战旅不超过二十个,最多的是北地,尤其是西部总督区和中亚地区,其余则分散在东地、南地以及太平洋的群岛上。陆军不需要负责登陆作战,这个业务由海军陆战队负责,揭暄可以最多扩编至二十个陆战旅,不过目前只有十五个,七万五千人差不多也够用了。空军还下辖了一百个营的机场守备队,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基地里,只能起到自保的作用,碰上大仗,还得指望陆军和海军前来帮忙。除此之外,还有五个特种作战旅归军机处直接指挥。每年光是给将士们发薪水,总额便超过了一亿五千万银币。加上武器弹药、给养物资的消耗,采购新式装备的费用,军费总额通常会达到八亿银币左右。放在崇祯皇帝时期,大明帝国一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八亿银币,折合五亿两银子,那就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了……卖血、卖肾、卖皇城都凑不出来五亿两银子,更别说每年都要花这么多钱了。然而时至今日,军费开支仅占大明岁入现金的不到一半,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算上粮食与其他无需折银即可纳税的商品的话,军费开支便会降至三分之一左右了。昊菁年间与崇祯年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了天灾,风调雨顺,又种植了土豆、地瓜、玉米等高产作物,加上兴修水利,各地能够取得连年的大丰收。朝廷不需要花钱买粮,反而要为越来越多的库存而发愁,以至于不得不被迫下令用粮食来酿酒。再就是朱慈烺宣布了着名的“半条鞭”命令,这个名字源于张居正的“一条鞭”,但有所区别。那就是盐、糖、茶、布从事这四个行业的商人不需要用商品折银再纳税,直接缴纳实物即可。这就是鼓励生产的措施之一,瓷器不在其列,就是因为这玩意不是老百姓用得上的大宗商品,不锈钢制品已经完全取而代之了。前三样是食品,有情可原,最后一样是生活用品,这就是朱慈烺的考虑了。工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圈地所带来的“羊吃人”,故而要鼓励纺织业。用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廉价布匹,来挤兑本土以及海外市场的手工土布。本土原有的土布织户只要申请,便可进入纺织厂打工,免费培训。所有纺织厂都已经购置了蒸汽动力的纺织机,只要烧煤加水,便可一刻不停地生产出布匹。很多大城市,譬如轻工业盛行的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厂都是在全天候运转,工人可以倒班,机器完全不休息。为此朱慈烺也下令,任何纺织厂的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也就是六天工作,每天至多干八个小时。工厂的老板要想多生产布匹,就要多招工人,这样才能增加就业岗位,吸收闲散妇女这样的劳动力。想压缩生产成本也容易,朱慈烺不会一味打压工厂主,譬如两淮煤矿的土特产经过运河运抵长三角,价格也非常的便宜。昊菁皇帝不可能指望着用煤炭来赚钱,这玩意大明遍地都是,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尤其是澳州那边,电价非常便宜,几乎到了贴地皮的地步。日落之后,凡是通电的地方,都会是灯火通明。首辅黄金海岸在夜晚就名副其实了,加之气候宜人,每个夜晚都是一片声色犬马的场面……在本土发展纺织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镇抚西域那边的土着。上千万不会玩工业的土着,只能从事老本行,种地与放牧。在大明王师收复这一地区之后,朱慈烺就已经保证土着们的生活质量不会下降。牧场里有矿的土着直接就可以跟苏尼特这样的部落一样躺赢了,问题就在于地盘上没矿的是大多数。好在大明需要他们的牛羊及相关副产品,譬如牛皮与羊毛,加上当地种植的葡萄、香料、棉花,刚好可以与本土的轻工业实现互补。在光照充足的西域,棉花已经超过了粮食,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农作物。昊菁皇帝下达的包销命令在被彻底执行之后,多年下来也让土着们十分的放心。在江南大力发展纺织业,就符合朝廷长期镇抚西域的初衷,并且会还能挤压其他竞争对手的海外市场份额。大明制造——dagzhizao,已经成为了每个商品的既定标签,也是海外顾客认可的标志之一。只要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不发生大问题,那么西域那边的棉农与牧珉的收入就有保障,也就不会出大事情。虽然两地相隔数千里,甚至上万里,却是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系,西域就是江南的供应商。朱慈烺下令压低煤炭销售价格,哪怕朝廷完全不从挖煤方面获得收益,也要确保这两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像整个泡菜的纺织市场,已经变成了大明纺织商们的自留地。不负责任地说,大明对其断供纺织品,过不了多久,当地人就可能果奔出门了……像郑芝龙带着乡亲们去南非屯垦,前期根本无暇种棉花,得先填饱肚子,凡是开垦出来的土地,一律要种粮食。所有布匹都是用各种矿产从本土换购得来的,正因为如此,朱慈烺才允许布匹工厂主不需要用商品折银。朝廷将布匹收上来之后,就直接可以跟郑芝龙做易货贸易了,而且批发价还比市场价便宜一些。郑芝龙的船队每个月都有从本土装满布匹的商船起航返回西地的,哪怕经过万里海运,其总成本也要比在当地种棉花再纺布要便宜。当地的矿产资源可以用“海量”这个词来形容,用金属半成品来换购轻工产品,对郑芝龙来说是非常实惠的,因为不需要花现银。郑氏集团不管需要甚子商品,只要让手下多挖矿多冶炼就行了,无非是将金属半成品兑换成所需的商品的时间长了一些而已。为了方便郑芝龙取货,朱慈烺还下令在锡兰建立一座规模超大的物流园区,这里几乎靠近航线的中间位置。现在每天都有多艘商船停靠锡兰港口卸货,不少对面的土邦贵族,也会乘船前来采购一些商品,好带回去做零售,从而赚取差价。大明出产的粗布,若是批发的话,单价比印度当地的土布便宜一半,甚至更多,即便是零售,也比土布便宜两三成。最重要的是颜色很多,多花一点钱就能选择很多图案,而且大明商人接受易货贸易,价格又公道,让土邦贵族们非常开心。实际上,只要是能挤兑国际同行的商品,朱慈烺都乐意用降低利润的方式进行倾销!损失的利润可以用挖矿来弥补,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主,朱慈烺就有这个资本。像荷兰这样手里没几座矿的国家,也就只能忍气吞声地当中间商了。更何况大明帝国凭借强大的财务能力与工业产能,能够接受易货贸易。别说是金属半成品,买家只要能拿出来矿石,卖家就可以照单全收。相比之下,荷兰、威尼斯等国就没这个实力了。整个欧洲,也只有资源相对丰富一些的法国与瑞典可以这么玩。神圣罗马帝国倒是想插一脚,可惜海外市场早就被列强瓜分完毕了。兜里有钱的买家可以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兜里没钱的买家,那就只能买能够易货的商品了。暹罗的橡胶、印度的铁锭、奥斯曼的成品油、印加帝国的铜锭和硝石,大明全都可以接盘。接盘也不会亏本,因为原料与半成品的利润远低于成品价格,只有铜锭是例外,因为这玩意就是钱。通过大宗商品易货贸易,朱慈烺不但可以刺激本土工业的蓬勃发展,还能盘活手里的巨额资金。在市场规模与消费总量没有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要想让大量资金获得翻倍收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时候就要借助自然资源与工业半成品来作为资金获得滚动式增长的媒介了,易货得来的就是资源就是期货。只要大明帝国不破产倒闭,那么任何一批期货在未来某个可以转换为工业品的时间里就肯定是可以升值的。这就相当于用自己兜里的钱进行囤货,朱慈烺用帝国的军事实力和工业产能做杠杆,就能实现身价倍增的小目标。哪怕每年所获得的收益只增长百分之十,不到八年,投资的总价值就会翻一倍,实际增长速度则比这个水准要高得多。作为大哥,现在给两个弟弟的钱,以后等到他们在各地的封地站稳脚跟,就可以通过易货的方式再赚回来!赚同父异母的弟弟的钱会尴尬么?当然不会!只要自己不感觉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从来不是尴尬者写的。司马迁的《史记》里有部分内容让汉武帝感到尴尬,结果就把作者给……这个惩罚却被记录下来,被后人看到,会让汉武帝感到更加尴尬的!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外加小心眼!朱慈烺就没这方面的忌讳,史官要写也行,就将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都完整地描述出来,让以后的读者看看到底哪边占理!把东林勾结商贾,拒绝商税的事情写出来。把晋商勾结东虏,向关外贩运粮食的事情写出来。把奸臣阳奉阴违,贪赃枉法还死不承认的事情也写出来。书籍出版上市之后,看看到底谁会感到尴尬!朱慈照没时间考虑尴尬的事情,自己已经被对面的一群猴子搞得焦头烂额了。想扩军还舍不得花钱,不扩军还改变不了目前双方焦灼的态势。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先行整编出来一个主力旅的人马。作为生力军,投入战场,力争尽快撕破对方的防线,打开一个缺口。等看看战场事态能否有所变化,再进行第二个旅的整编工作。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