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 第283章 座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3章 座师(2 / 2)

这你敢信?


这意味着十岁以下的孩子,你只要能背熟三本书,考试的时候能背诵个七卷十卷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当官。


会背书就能当官啊,十岁以下就能当官啊。张超想问,这当的是什么官啊?


他的几个亲传弟子,来恒来济都有这本事,只是过了十岁年纪了。


李承宗也有这本事啊,才六岁呢。


总感觉大唐的科举有点乱来的感觉,甚至就因为李家把老子当成了祖先,于是科举里还特别加了一科,道举试。道举试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是为了扶持道教的。


还有医举试,专门为医学人才准备的。


零零总总,一共五十多科。


这里面,最重要的当属四科,秀才、俊士、进士、明经。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种千里挑一型的,因此每年都只录取一两个。


进士和明经,算是后世科举中的两个雏形吧,一个专考经,一个主考诗赋策问。其是进士科是百录一,明经是十录一。


而考明经的又多以士族子弟为主,因为他们家里书多,打小有机会学习,家里也有人传授讲经。普通寒门子弟没这机会,学经一般也学不全,因此他们考进士科,做诗词歌赋,做时务策问。


但因为进士录取少,因此往往又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上进士,还说年轻有为。三十岁考上明经,都称太老了。


这也是一种对士族的倾斜。


张超有时也不得不说,唐朝的政策还挺倾斜性的。


那些勋戚官僚子弟,一般都是不用参加科举的,他们可以门荫入仕,入仕的高,还容易。


地主士族子弟要入仕,一般就要难些,多数是直接有名被征辟,或者参加科举,考明经是个量身定制似的出仕路途。


只有那些普通的寒门子弟,想当官最难。


哪怕参加科举,都完全不点优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学,对经义的研究大不如士族子弟,因此多只能参加进士科,可进士科的录取比例却是百比一,只有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最最要命的还有一点,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甚至是不完全看成绩的。


除了考试成绩,考官还得看考生的出身和名气。


因此士族子弟又占了许多优势。


考生们得到保举,来京参加考试,为了增加些名气,便把自己的作品,诗词策论等送到各个名士或者达官贵人手上,让他们观看点评,希望能借此扬名。


张超现在就是长安文化圈里的当红名士,又被钦点了主考官。


于是乎,每天都有无数的士子过来投卷。


最让张超有些无语的是,还有许多医举科的人也来投卷,这些人都认为张超医术高明,是一位神医,纷纷把张超认定是他们的代言人,一群学医的大夫们,天天来投卷来拜访。


弄的张超也只得闭门不见,真见不过来。


最搞笑的是有些道举科的也来找张超,我靠,你们难道没听说过我以前是跟和尚的吗,你们这些道士找错人了啊!


而随着算盘如今在长安的流传,许多来考明算科的,也纷纷来找张超这位发明了算盘的算术高手,想要跟他探讨一下自己在算学上的研究发现


科举改革看来势在必行啊,这个艰巨的任务看来还得我这个大学士扛起来了!


不过说起来,唐朝这种一年考五十多科的壮举,也还是挺务实的。需要什么人才,就专门开一科,这等于是专业招聘啊。


后来的那种科举制度,虽然看起来选拔更公平合理,但却使得那些读书人只钻石经义诗词,已经不去学习真正的实务能力了,特别是明清的八股文,更是弄出了大批什么也不会的腐儒学究。


“三郎,这有篇行卷很不错,里面有诗、词、赋和策论各数篇,洋洋洒洒共有数万字,都写的很好,而且字也很不错,你看看?”


岑文本拿着一个卷轴进来。


“哦,能让景仁如此称赞,看来定是位才子,拿来我看看。”


张超接过卷轴,打开,一个名字郝然映入眼帘。


“孙伏珈!”


...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