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 第955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5章(1 / 2)

马周有些犹豫,正旦大朝会后,他被皇帝召到宫中谈话。回来后,就有些神思不定。


“其实你应当回去,我知道你有抱负,而现在正是你展现抱负的时机。在朝中,你有更宽阔的舞台。”李劝马周回朝堂,李世民找马周谈话,就是私下向马周认了错,并希望他回去。


皇帝给臣子认错,哪怕是私下的,也是极其难得的事情。这个态度,让马周心乱。他心里面,确实希望能在朝中,这并不是他多恋栈权力,而是一个书生的抱负。但凡读书人总是这样的,他们充满着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开创大业的梦想。


甚至充满着改造君王的**。


之前李世民表现出来的蛮横,伤了马周的心。但现在皇帝认错了,马周心又活了。


“你不回去吗?马周问。


李笑笑。


“最近重新翻看魏书,看看北魏历史,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崔浩。”


崔浩,北魏著名能臣,也是李妻子清河崔氏的祖上。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里与王猛一样并称的两位著名谋臣。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其母又是范阳卢氏女,他历经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甚至北魏能够统一北方,击灭胡夏、北凉,大破柔然,都有他的汗马功劳。


可最后,崔浩却被太武帝满门抄斩,死的无比的惨。


马周当然知道崔浩。


崔浩死于国史之狱,这是公开的说法。太武帝让崔浩主修北魏国史,就如当初李主修了八部史书一样。不一样的是,李修的都是前代的史,并没修本朝史。崔浩修北魏国史,因为“暴扬国恶”,并且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任过往的行人品评,于是被人拓跋焘杀掉了。


“你觉得太武帝为何杀崔浩?”李问。


马周先看了看四周,他们现在李家的亭子里,四周很开阔,仆人离的很远。


“崔浩之死,不单纯是国史的问题。崔浩其实一直是太武帝的重臣,甚至是心腹。许多事情,太武帝不方面直接出面做,便都是授意崔浩去做的。比如打压太子,比如诛佛,再比如汉化等等。”


马周对历史很熟,对北魏国史也深有研究。


对于崔浩的死,有自己的看法。


这种看法较深刻,远非普通的流传说法。


“国史之狱,崔浩只是主修,实际修史的另有官员,可最后只有崔浩被满门抄斩,其余修史的官员甚至都没处死。”李叹道,“其实崔浩之死,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北魏太武帝的汉化改革所引的反扑。当反扑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太武帝便只能牺牲了崔浩。太武帝后来,曾经出过感叹,崔浩可惜,悔之晚矣!”


李今天跟马周说崔浩,并不是单纯的谈历史人物。


而是崔浩这个人,和李很像。


北魏太武帝,是个有雄心的君主,和李世民很像。他在崔浩等谋臣武将的帮助下,统一北方。又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打击佛教,展国力,使得北魏空前强大。


不过他的这一系列改革,自然也引起了旧势力的反扑,佛教势力还有北魏的鲜卑贵族们,都在不断的反扑,甚至他们还团结在了太子的下面,把太子扛做大旗反对。


最终,太武帝杀了崔浩。


虽然崔浩死后没几年,太子一党被太武帝严厉打击,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最后也气郁而死。


可当时围绕着太武汉化改革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崔浩之死,表面是因为修国史的事情,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崔浩是改革的先锋,是太武改革的重要谋臣,所以他一直是反扑势力瞄准的靶子。


从某些方面来说,崔浩就是李。


大唐这些年推行新政无数,涉及各个方面,李在其中绝对是谋主。


大唐的贞观新政,其改革的力度,不亚于太武的汉化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团也是强大的。


崔浩为什么会死?


因为他是改革先锋,改革的设计师,因此所有人都盯着他。当有大量的人以你为敌的时候,你犯的小错,也会被大肆宣扬,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盯着。


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暴露,小错也难以掩饰。


李世民确实几次三番的又邀请李回朝,尚书令的位置依然替他留着。


可李坚决不受。


现阶段,来自皇帝的猜忌可能极小,更大的还是来自那些改革中受损的利益集团。站在后面摇摇扇子就好了,没必要自己亲自冲在前面。


况且,李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经营更多的人脉,拉拢更多的盟友,也化解下那些敌对者的敌意。


灞上李家这些年展这么迅,并不是只顾自己展自己赚钱,李家一直都拉着许多盟友的。不说来自山东的那一票勋贵们,他还通过联姻,与山东士族接近了关系,利益捆绑。还有关陇豪门以及江南士族,甚至是商贾和普通士人等,李都在四处撒好处。


多一个朋友多条路。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