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 第1384章 趁虚而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4章 趁虚而入(1 / 2)

不得不说,倭人模仿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本来倭国在二百余年前,还是诸岛割据时代,后来和国统一诸岛,建立大和国。但大和国的政权,其实一直都是在公卿的手里,天皇基本上都只是个摆设。


而他们的社会制度,则是一个奴隶主贵族私有部民的制度,这种制度其实非常落后。


奴隶主贵族阶层直接霸占着大片的优质土地,把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


大和国分为贵族、平民、部民三个阶层,部民其实就是奴隶,是被大和国征服诸国的过程里,俘虏的人口。


这些部民被贵族阶层奴役,又按分工编成不同的部。比如负弓矢以充警卫的是韧负部。


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


充任宫延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


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


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


由外来侨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其中以在皇室直辖领地中劳作的田部和在贵族的田庄中从事生产的部曲数量最大,田部民又包括三种类型:将移民和被征服者直接编成田部;保留原有的农村公社的形式,采取向公社成员征收年贡形式进行剥削的田部;由地方贵族所献的私有奴隶部曲──徭丁编成的田部。


部曲则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如大仲部、苏我部等。


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有的贵族与部民并无血缘关系,但也自称氏上,将部民作为氏人。对于外来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内部结构,由其原首领任伴造,部民中有的为天皇或皇族私有,分别名之为名代和子代。


在早期,这种制度倒也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到了如今,这种制度也变了样。


奴隶主贵族们直接霸占了最优良的田地,把平民也变成了自己的私民部民,土地兼并,甚至豪族之间的征战,也让社会十分动乱。


朝中掌权的苏我氏也意识到邻居大唐的先进制度,在不少曾经出使和留学大唐的倭人劝说下,他决定仿大唐制度,改革倭国,想要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苏我氏的革新,其实力度相当大,堪比大唐的贞观新政。


苏我氏的改革包括改年号、迁新都,向全国宣布改新诏书。


将都城迁到最繁华的贸易港难波,宣布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所有,所有部民成为公民。


并且仿大唐的均田制,推行班田制。每六年按照人口数班给分田,具体为男子三亩,女子为二亩,奴隶一亩,这些地死后要归还国家。


在中央,他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仿大唐设立中央和地方机构以及各种官职。


具体的就是中央设神官、太政官两大机构,太政官下辖八部省。太政长官为太政大臣。


地方上行政机构则设五畿七道,各地设国,国下为郡,郡下为里。


废除官位的世袭制,并实行征兵制。


改革力度之大,让得到消息的张超都为之惊叹。


这是直接废除奴隶制,并全面实行中央集权了。


中央二官八道一台五府制,地方则是五畿七道郡国里制,土地制度则推行班田制,又实行全国征兵制。


不过张超始终觉得,这些倭人步子迈太大了,这样会扯到蛋的。


说句最简单的,眼下的倭国内,朝中自然是苏我氏当政,这也是倭国的传统,公卿掌权,而地方上则是贵族和豪强们掌权。


不说别的,仅仅是部民,就占有整个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些人都是皇室和贵族豪强们的奴隶,他们会轻易的把这些奴隶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平民?


再一个,土地也基本上都是皇族和贵族们的,他们愿意把土地交给朝廷班田?


原来地方,都是贵族豪强们控制的,贵族和豪强们占据着土地,表面上这些土地是国家所有,他们只是代理经营,在委任书上署名,成为名田。名田的主人是名主,于是又有小名主和大名主之分。


小名主就是那些富裕农民小地主,大名主则是贵族和地方豪强。


在以前,物部氏控制着倭国朝廷,后来苏我氏打败物部氏取得朝堂控制权,一直到如今,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掌握着朝堂大权。


天皇,不过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现在苏我氏愿意主动改革,一方面是大唐给的压力很大,二来是地方贵族豪强越来越不太听朝廷中央的命令,这才是他真正改革的动机,说白了,就是想要揽权而已。


苏我氏虽然是公卿专权,还没到后来的幕府时代,武士阶层控制天下的地步,但他确实也想通过这种改革,把权力抓的更紧。


只是,这改革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了。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