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雨果-兰开斯特入侵英国!”
这是“泰晤士报(the。times)”次日的头版头条,标题之下,雨果站在机舱入口处微笑着挥手的大幅照片,清晰可见,就好像最高领导人莅临一般。
毫无疑问地,今天诸多媒体都以最显眼最刺激最盛大的方式报道了“独立日”剧组抵达英国的消息,就连欧洲主大陆上的国家们也都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波兰等等国家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希斯罗机场那无与伦比的欢迎阵仗,这也使得“独立日”剧组在欧洲的宣传成为了七月第三周里最轰动的新闻。而在这之中,“泰晤士报”的标题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
不是说这个标题本身有多么标新立异,而是在于历史的传承。
1964年,披头士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那人山人海的盛况一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让人们津津乐道。在当时,披头士踏上美国土地,并且掀起了狂热,这不仅仅是一支摇滚乐队的成就,更是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并且从此开启了全世界流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融入的时代,那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瞬间。
当年“纽约时报”就以轰动全美的标题报道了这件事,“披头士入侵美国!”
现在,三十二年之后的今天,“泰晤士报”再一次复制了这一标题,“雨果-兰开斯特入侵英国!”这不仅仅是对披头士的致敬,也不仅仅是对雨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历史文化的解读。
雨果这一次带着“独立日”前来英国,显然不仅仅是宣传一部电影那么简单,这标志着以商业为首、以利益为重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开始打破欧洲的文化壁垒,让欧洲文艺电影市场也逐渐对好莱坞敞开了胸怀——甚至可以说是对华尔街的资本打开了大门。“独立日”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完全可以被看做是未来十年欧洲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态度。
另外,“独立日”在北美所掀起的争论——关于成本关于投资关于电脑特效,其实也深入了欧洲大陆的骨髓。虽然欧洲土地一直是艺术电影的最佳土壤,但在这里商业电影也一直都是存在的,并且带着各个国家地区的特色,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特别道路。现在,欧洲和北美一样,也面临着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冲击。
电脑产业和互联网的诞生,已经成为了过去几年整个社会的热议焦点,许多权威人士都认为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将会让地球迎来世界末日,电脑会不费吹灰之力地毁灭人类。可即使如此,科技的发展还是不可阻挡地走到了今天。
电脑特效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其实就是整个科技进程背景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个具有舆论领袖意义的命题。就如同舆论领袖对社会舆论所产生的影响,电影工业的强大影响力让“电影”就成为了舆论领袖,科技之于电影的意义也势必将会对科技之于社会的意义产生影响。
作为一部电影,“独立日”不能代表整个电影产业,但它出现在了特殊时期,以特殊的姿态成为了揭开未来蓝图的序幕,所以,“独立日”这部电影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的成败而已,“独立日”进入欧洲宣传,也不仅仅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在欧洲上映而已。这是整个时代、整个历史、整个社会的缩影之一,恰恰是吸引了最多注意力的缩影。
“雨果-兰开斯特入侵英国”,这句话由“泰晤士报”喊出来,无疑是真正地与当年披头士所掀起的惊涛骇浪相互呼应。从美国到英国,从“纽约时报”到“泰晤士报”,三十二年的一场呼应让时光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了这句口号之上。
只是,这一场“入侵”到底能够产生多少影响,又能够对历史进程产生多少变化,没有人能够解答,只有等待时间给出最后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雨果是真正地入侵了英国。
第二天,“独立日”剧组在伦敦的首次正式新闻发布会,就吸引了多达三百家媒体超过五百名记者参加,不仅仅是整个英国,几乎半个欧洲都被动员了起来,各个国家的记者们都蜂拥进了伦敦,让这座饱经历史风霜的城市再次承载了历史的重量,整个发布会现场无比热闹,让伦敦一下就成为了全球的瞩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