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jūn_rén 来说,永远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两种状态。
这句话是赵祯提出的,同时刻进了大宋jūn_duì 的骨子里,自大宋开国以来,jūn_duì 便一直处于吊儿郎当的状态,“得益于”太祖黄袍加身之事,赵家的人对jūn_duì 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
武将也成为老赵家最为防范的“敌人”。
可以说历朝历代如同大宋皇帝一般恐惧武将的几乎没有,但到了赵祯这里才有所改变,最少是态度上的改变,虽然要防备武将作乱的可能,但却不能因噎废食。
同样军事建设也不能松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句话对皇帝来说特别的有道理。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两者缺一不可,赵祯自继位以来,一直提倡这种理论,不断的重复之下,不自觉的影响这大宋朝堂以及民间的舆论,最终在大宋形成一股影响。
军中的待遇是极好的,大宋有钱了,不光能照顾文臣给他们高薪养廉,还能提高和改善军中的待遇,赵祯一直把jūn_rén 视作大宋的钢铁长城,要想马儿跑,必须吃得饱,赵祯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大宋才兴起一股从军热,军武院也是年年招满。
一个国家的人才是有限的,当朝廷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臣之中的时候,文人自然更多,读书人希望通过入仕来打破禁锢,在科举之中一飞冲天。
而随着朝廷对武将的支持,使得大宋从军之人越来越多,军武院的待遇是没话说,不禁全包食宿,衣物,冰炭,甚至还能照顾子女。
这可是国子监都没有的待遇,只要有一个人入了军武院,全家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好处,这样的好事谁不稀罕?谁家要是出了一个军武院的学子,整条巷子里的人家都会羡慕。
于是大宋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军武院的考试成为其中的一员,只要过了军武院的考试,最少也可入背嵬军中担任虞侯,并且从背嵬军中磨炼出来之后,也少不得校尉的军衔。
大宋现在的jūn_duì 有多少?何止数十万!
十六卫是地方武装上的常备军,每军一万人便是十六万之数,这还不算随时可以征召的退役老兵,事实上十六卫可以在段时间内扩充至现在的三倍。
而禁军的人数就更多了,从上四军和边军退役下来的老兵不知有多少,大宋的工厂还就喜欢用这些厮杀汉,不愁没有着落。
即便不想进工厂,朝廷也会在每年补充一些名额进入地方州府充当捕快,若是干上两年得到上官的提携,再破几个案子,那可就不得了,说不得能从捕快变成捕头,捕头还能有往上升的可能,只要立功,捕头也是可以成为县尉的!
赵祯的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大宋百姓的从军充满了热情,不少人甚至弃文从武,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待遇。
当然,jūn_rén 的待遇提高付出的自然也要更多,训练,作战,极为幸苦,纪律更是军中的铁律,即便是主将也不能违反,思想建设更是少不了,文臣担任的行军司马一方面可以保证上级命令的有效执行,一方面也要保证jūn_duì 的纪律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