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口谕立即颁至待诏房,几个待诏翰林一看,脸色骤然变了,当值的翰林侍读十万火急地赶去了内。
一切……都如事先所导演的一般,几个学士一脸焦色地入宫觐见。
可是结果显然并不太如意,司礼监那儿催促之下,待诏房已拟定了诏书,紧接着,讨鞑靼檄文便已出炉,司礼监加了金印,旋即布告天下。
于是各大报纸,乃至于邸报传抄出来的檄文,顿时引起了天下沸腾。
“我朝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大漠诸部,凡归顺至大明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近鞑靼起于大漠,其主巴图蒙克,恃我朝仁厚,乃益肆嚣张,压榨诸部,犯我诸边,朕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
“朕忧心如焚,本对其寄以厚望,望其迷途知返,孰料彼竟犯通辽,杀我边户,彼猖獗至此,可恨,可恨,可恨。朕克继大统,承祖宗基业,待百姓如子,百姓待朕如父,列祖列宗亦如是也,于是太祖皇帝奋驱逐鞑虏,于是文皇帝七出关塞,尽诛不臣,今鞑靼猖獗,日甚一日,以朕之宽厚,反肆要挟,不知悔改,逆命而行。朕与鞑靼,仁至义尽。今朕涕告先庙,与其苟且图存,遗耻万年,孰若朕亲征鞑靼,会猎漠北,一决雌雄,朕今下旨,布告天下,起百万之师,出关觅贼,三军将士,凡有斩杀彼国之军士者,朕不吝赏赐,僧俗百姓,各安其事……”
整个京师,不管是在朝中为官的,还是平民百姓,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皇帝亲征……
真要深究起来,其实大明朝的亲征并不多,除了文皇帝屡屡出关之外,便是令人至今都依旧心有余悸的土木堡之战了,那一战,曾将大明打得焦头烂额,数十年不振,而今又是亲征,自是要惹来无数的议论。
有振奋人心的,也有忧心忡忡的。
朝廷内部的震动更是不小,翰林院和都察院更是吵得不可开交,翰林侍读王安对此极为反对,第一时间就是请见陛下,希望陛下能够收回成命。
自然,天子必定不见,下令将人驱走。
既然下了决心来劝说陛下,王安又怎么会轻易肯走?久久地泣告于午门之外。
紧接其后,锦衣卫力士在刘瑾的带领下便出现了。
刘瑾面无表情,冷冷地看了王安一眼,便道“陛下有口谕,朕已下旨招讨,不日亲赴边塞,侍读王安,朕意已决,汝食君之禄,何以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
王安却是泪流满面地道“还请刘老公回复陛下,陛下乃千金之躯,且土木堡之变,先例犹在,还望陛下三思,否则羊入虎口,大明社稷倾覆只在旦夕。”
“陛下不会见你了。”刘瑾冷笑道“你还是回去吧,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便可。”
“不敢。”王安咬了咬牙,显出了自己的坚持。
刘瑾眼睛眯了一下,他说不敢,意思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不敢走,走了,就会有大祸而来。
刘瑾便森然一笑道“既如此,那就别走了罢,来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