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逍遥侯> 第1315章 新气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5章 新气象(1 / 2)

大一统,是天朝历史上分久必合的规律性体现,也是李中易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所在。


说白了,如果李中易如果只统治中原地区以及刚拿下的幽云十六州,则其所建立的所谓强汉朝,根本就不配称为朝。


就和历史上的弱宋一样,之所以被称为宋朝,其实是无耻文人们,为了突出汉人占历史主流的的观点,故意抬高了弱宋的地位。


实际上,辽朝建立的时间比北宋早几十年,并且,辽朝的疆域也比北宋大得多。


不客气的说,按照无耻史学家们的史观,辽朝才是真正的正统朝代,北宋只能算得上是割据于南面的宋国而已。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既是宋太祖赵老二的无耻之言,其实也代表了李中易的心声。


国无二主,天无二日,谁敢不服,就狠狠的捶死他!


随着内阁参相孔昆正式就任迎驾使,李中易正式登基称帝的进程,显著加快。


国号定为了汉,这是李中易点了头的,没人敢推翻之。


但是,为了年号的名头,翰林院里的一大帮词臣们,吵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就差没有卷起袖子动粗了。


李中易也很理解翰林学士院的这些词臣们,他们文不能善治天下,武不能安邦定国,偏偏又想在李中易登基的过程中,显摆一下所谓的高明学识,争吵也就不可避免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这个语境之下,翰林学士们越吵越冒火,越争越有味道!


李中易向来对文臣们字斟句酌的迂腐作法,打心眼里很不感冒,只是碍于朝廷的固有体制,既然养了这么多的翰林学士,总要发挥一点实际的作用吧?


年号叫什么,李中易压根就不太关心,不过开恩科取士,他就格外之关注了。


按照往年的惯例,礼部试又叫作省试,也是各州举子们参加的全国性统一考试。


熬过省试的学子,都叫作贡士。参加完毕殿试的贡士,由李中易钦点之后,分为三甲进士。


其中的一甲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一般而言,状元实授翰林学士院的修撰,榜眼为检讨,探花为编修。


二甲则为赐进士出身,从第一名传胪开始,一共有三十到四十多名。他们都有资格参加庶吉士的考试,取中者,入庶吉士院学习三年,经考核合格,实授编修之职。


剩下的一百到三百名的贡士,则为赐同进士出身,他们在京城当观政进士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吏部分发到各部、各寺、各京城衙门以及各州县,并授予实任官。


朝廷开科举取士,本意是选拔人才,协助皇帝治理天下。


然而,随着科举的不断进行,逐渐定出了以词的美妙程度定胜负的规矩。


所谓唐诗宋词,其文化鼎盛的荣景,其实是建立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倾斜。唐朝的进士科主考诗,宋朝的进士科主考词和策论,所以唐诗宋词成了那个时代的名片。


晚清冒然取消科举制度之后,导致文化人们顿时失去了上进之路,不是变成了革命党,就是转化为立宪党,总而言之,就是要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势。


李中易深谙官场上的潜规则,他自然不会去触碰县试、州试和省试的固有游戏规则,只需要将他亲自主持的殿试加以改进,便可在全天下顶儿尖的文化人堆里,找出他需要的真正人才!


根据前线传来的战报,当野狐关被李家军拿下之后,再加上榆关早就被李家军所掌握和=控制,就等于是封堵了契丹人南下的通路。


在幽云大平原上,部署了五万大军之后,其余的十六万精锐兵马,全都被杨烈带上了返回开封的路途之上。


大军驻扎在开封城附近,无论是粮食,还是军资,都可以通过黄河的水运,给予充裕的供应。


然而,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因为年久失修的关系,很长一段距离都无法通航,导致所有军用物资只能走海上运输。


大运河的人为荒废,不仅白白的浪费了一条黄金水道,更是增加了北伐的李家军后勤补给的难度。


所以,战事一旦结束之后,李中易便命令主力兵马回师开封,以便就近领取给养。


从长远来看,定都开封其实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开封地处黄河边上,每年的封冻期,长则半年,短则四个月。


通过河运的物资补给,因为黄河的封冻,会陷入停摆的状态。其后果是物价飞涨,草民苦不堪言。


所以,李中易一直有意迁都,备选的地点,大致有三个地点:一华亭县,也就是上海的故地;二扬州,扬州的经济原本就很发达,水运和海运也异常之便利;三洛阳,洛阳也是几朝古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恰好处于整个天下的正中心。


这三个地点,各有优劣势,李中易暂时没有完全想好,所以一直举棋不定。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考虑迁都一事,主要是刚刚爆发了石守信和王溥兴兵造反的大案,权贵们都担心被牵连进去,会连累整个家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