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逍遥侯> 第1324章 步军小学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4章 步军小学堂(1 / 2)

“诸位,我天朝固然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然而,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一言以蔽之,若想本族百姓全都过上好日子,那就只能让别的民族,过上只能吃饱的好日子……”


李中易在课堂上,极力鼓动殖民海外的若干种好处,同时,他也阐述清楚了,所谓的好日子,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传统的征服,都是从陆地上开始的。然而,打仗就是打后勤的概念,想必诸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就常理而言,海路运输和内河运输,才是成本最低,效率却最高的征服方式……”


李中易授课的内容,五花八门,主要是围绕着海陆并进的征服而展开。


“利用水师运送大规模的兵力,去海外征服别国,首要的问题便是,海上的气候规律,以及合适登陆地点的选择……”


堂堂帝国皇帝,亲自给讲武堂的学员们授课,由此可见,皇帝本人的对于军事力量的高度重视。


下课后,李中易给学员们留了作业,浅论登陆地点的选择及其优劣。


授完课后,李中易回到山长公事厅内,按照既往的习惯,找来几名学员谈话。


李中易喜欢找学员谈话,谈的内容天南海北,无所不包。通过谈话,李中易可以敏锐的掌握学员的动态,以及从侧面了解教官们的情况。


作为帝国目前最高等级的军事学府,李中易对讲武堂建设情况,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吾意从开封城开始,逐步建立起‘步军小学堂’,不知道诸位意下如何?”


李中易和学员们谈过话后,又找了几位资深的教官来,和他们一起商议每州设立一所步军小学堂和步军中学堂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既难得,又很容易浪费……”李中易开宗明义的阐述清楚了步军小学堂和中学堂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重在教育的基础是否牢固。目前,各地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穷人们根本没办法让孩子们读书……”


“等国家统一之后,大军的数量势必会有所裁减,那么,优秀的军事人才,完全可以转职去各地步军中、小学堂……”


李中易的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并赢得满堂喝彩。


按照李中易一直灌输的殖民理念,国家统一之后,并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应该持续性的培养本民族的尚武精神。


只注重武力,却忽视了精神领域的教育,很容易出现太阿倒持,反噬其主的逆局。


就目前的国力而言,要想普及全民教育,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儒学已经盛行了上千年,只要是读书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儒家学派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达官贵人之家,积累了很多年的教育优势,也都集中于儒学的基础之上。


李中易故意另辟蹊径,暂时不动儒学的基础之上,打着培养军事人才的幌子,干的却是普及穷人教育的惊天之举。


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普遍读得起书,这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


藏在步军小学堂和中学堂背后的,其实是李中易阳谋:从中学堂学成毕业的学员,完全可以承担起,教育小学堂学子们的重任。


按照李中易的既定规划,每县设立两所小学堂,大约会在十年内全面普及开来。


若是海外殖民顺利的话,解决了庶民吃饭的问题后,每村设立一所小学堂,将在三十年内变成现实。


论人口,中国和印度大致相仿,然而,印度的发展情况,远不如中国这么迅速。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李中易认为,现代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了人口红利的真实有效。


与此同时,薛太妃终究还是面子薄,顶着巨大的压力,接见了赵家的杜太君。


杜太君一见到薛太妃,马上跪地不起,哭着说:“臣妾叩见娘娘,求娘娘替臣妾作主……”


薛太妃一边听,一边暗暗叹息不已,早知今日的磨难,当初怎么不知道家教再严上几分呢?


薛太妃的年纪,其实只比杜太君小那么几岁而已,然而,薛太妃保养得真是到位,至今都是满头的乌丝,没有一根白发。


反观杜太君,满头的白发,竟然找不出一丝黑发的踪影。一夜愁白头,固然有些夸张,但是,杜太君是真心急红了眼。


“快别哭了,喜庆的日子快到了,哭狠了,晦气!”薛太妃的一席话,提醒了杜太君,再过三个月,就是李中易正式登基做皇帝的大好日子。


杜太君慌忙收住了泪,由着女官扶她坐到了锦凳上,唐蜀衣亲自上了茶。


“使不得,这怎么使得,娘娘是何等尊贵的身份,臣妾……”杜太君慌忙起身,就想再次下跪。


唐蜀衣抬手扶住了杜太君,温和的说:“太君且坐,咱们两家有旧,交情也深,有什么话都好说的。”


薛太妃含笑望着唐蜀衣,这么多年的历练下来,唐蜀衣也已经学会了虚与委蛇的技巧。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