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在古代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太史公在《史记》自序中这样认为“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在农业社会,人要依据天时,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生存。这种思想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医学、文化、哲学等等。
具体来说,在古代,一般在农忙时节,各国是不会发动战争的,甚至有时战争打到一半,因为农时到了,大家便作鸟兽散,各自回家种田去了。
就是游牧民族,往往也要等到秋高马肥之后,才会发动战争。
从中便不难看出,自然节序对国家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太史公一开篇就说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就难以理顺天下纲纪,真是目光深远,一针见血。
现在的大秦似乎正在打破这个自然规律,原因是作为皇帝的秦牧,思想上已经超脱了原始的农业社会的束缚。
在西北,这一现在也正在悄然改变,这是一件意义非同一般的事情。
在这个本应属于冬藏的季节,西北却是充满一派生机活力的景象。
<长><风>
由官官拨款,雇佣民壮大修水利,让很多人找到了一份季节性的工作,煤矿的大力开采和运输,又进一步拉动了民间的活力。普通的民众,只要你不懒惰,在这样的冬季一样能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
而百姓手头有钱后,消费能力提高,又拉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过年的时候,人们添置新衣鞋帽。采办年货时,也更值得花钱了。
长安市上,来自四方的商品琳琅满目,经济的流通在冬季反而达到了一年中的,而经常的繁荣回过头又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山西,煤炭的开采更是如火如荼。在大同一带,效仿科尔沁模式,多家大型毛纺厂建成,吸引到大批蒙古族的女子到厂里来做工。
在陇右,新上任的甘肃布使提出。在进一步发展陇右的茶马、药材、皮毛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陇右的棉花种植,吸引民间资本到陇右去办纺织厂。
而在江南,更是不用说,除了大批作坊如雨春笋般出现,普通民众不想出外务工的,则可早晨到市上,领取丝纱回家,然后举家老少一起开工。织好布后第二天拿到市上交给商家。
由于人手紧缺,竞争激烈,商人开出的工钱不断增加,普通三口之家。几天便能赚到一个龙币,一个月一家子有多达五六个龙币的收入,相当于以前的四两银子。
在以前,身体强壮的青壮。在码头做苦力,一天也就能赚几十文,最多一百文。但实际上不可能天天有活给你干,所以一个月下来,能赚到一二两银子就是万幸了。
民众收入的增加的同时,商品的价格由于产量大,价格在下降,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观,这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劳动积极性,所谓的“冬藏”似乎已不大适用的大秦,各地入冬后仍是一派炎热的景象。
秦牧看着各地官方汇总上来的奏报,与夜不收的情报、徐永顺等商家反映情况一对照,可以确认大秦正进入了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快速上升阶段。
各地的民生状况可谓是一年变一个样。这让他过年去祭拜太庙里更有底气了。一向“吝啬”的他,还拿出一笔银子,请民间艺人来御街表演,与民同乐,以助年节喜庆。
春节期间,城中金吾不禁,百姓可自由到午门前观赏百戏,每天的节目精彩纷呈,惹得人声阵阵,欢呼不息。
这其中,只有jūn_duì 不得松懈,除了过年放松几日外,很快又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当中。
大批的六九式步枪源源不断地从南京运来,列装jūn_duì 。六九式步枪与六八式步枪最大的不同是,它采用了燧石击发,而不再是火绳火。
很多人不清楚火绳枪是什么概念,火绳枪就是在板机上夹有一根绳子,这种绳子比较耐燃,发射时扳动扳机,夹在扳机端的火绳就被压入药窝,引燃发射药。
火绳枪的缺是受天气影响极大,而且要不时更换火绳。以前明军的士兵,除了要带子弹和火药罐之外,每人还要带几条火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