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本身虽然是一座坚城,号称虎踞龙盘之地。但从大的战略角度来说,却不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长江三角洲一带太过富庶,而且地势平坦。敌军可以长驱直入,就地筹集粮草补给,外围没有坚固屏障。在南京城附近,长江天险的水势又变得过于平缓,清军水师控制着长江,这道天险就失去了作用。如果清军大举南下。南京城必然陷入重围,不管城池修得再坚固。长期围困之下,早晚都会破城。
(这个一定要再强调一下,下游的长江不是天险,反而是一条便捷的水运通道,谁的水师占优,谁就掌握战略主动权,所以要想守住江南,就必须先守住江北富庶的江淮地区,不给敌人渡江进攻的跳板,这就是所谓的“守江必守淮”。)
相比之下,有武夷山脉作为屏障的福建,有安庆走廊作为大门的江西,都比南京好守的多。
“爱卿所言极是,‘夫守江而弃淮,吴,陈,南唐之事可见也’!”隆武帝点了点头,引用了辛弃疾的名言,对守江必守淮表示赞同。
三国东吴五战合肥,最终还是没能夺取江淮,蜀汉灭亡后很快跟着就亡国了,南北朝的南陈据守所谓的长江天险,很快灭亡,五代十国的南唐丢了江淮,同样无法逃脱覆灭的命运,南宋却因为水师占据优势,一直坚守江淮,逼得蒙古人最后从襄阳迂回打开缺口,才终于突破了长江防线。(蒙古人的水师太菜了,过了淮河就不灵,只好从西边迂回进攻,攻破襄阳之后顺江而下,灭掉了南宋。)
看到隆武帝居然听懂了,孙可望微微有点意外,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笑着说道:“以汪克凡之勇,攻克南京应当不在话下,但是清军平定山西后必然大举南下,想要守住南京并非易事。我若是汪克凡,当尽快挥兵南下,夺取徽州府,进可攻取江南诸郡,退可稳守江西、福建,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不赞同攻打南京了,隆武帝突然觉得非常失望。
收复南京,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他的威信有莫大的帮助,对隆武新政的推行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只要现在能打下来,哪怕将来守不住,也是值得一试的。
也许是因为基因问题,明朝的皇帝大都短命,只有开国太祖朱元璋活到七十一岁,其他的大都四五十岁就死掉了,因为前半生经历坎坷,隆武帝直到44岁才中年得子,现在已经年近半百,皇太子朱琳源却只有三岁,有些事情必须考虑得长远一点。
如果能像万历皇帝一样活到五十八岁,隆武帝朱聿键就觉得很不错了,但是那时候朱琳源也只有十三岁,把皇位传给他是一定的,但他能守住这份基业吗?
时不我待,隆武帝压力很大,有些事情就想推进得快一点。
“若是收复南京之后,立刻渡江北上,攻取江淮,爱卿以为江南可守否?”
“这个……,还是要看水师,江淮之间遍布水网,水师胜则江淮可守,水师败江淮必失。”孙可望有些意外,隆武帝难得没听懂自己的意思吗?算了,不管他,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仁至义尽,他如果一意孤行攻打南京,甚至渡江攻打江淮地区,最后遭致惨败,对云南西军却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还是一件好事呢。
隆武帝却砰然心动,水师不是问题啊,郑成功那里就有一支强大的水师……
这次云台召对之后,孙可望又在桂林呆了几天,才返回云南。
云南西军虽然自成一体,但和隆武朝廷的联系越来越多,他希望在桂林找到一些潜在的盟友。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在关键时候有人帮着说几句话,就会给西军带来巨大的好处。
这次来桂林,收获还算令人满意,隆武朝廷基本上已经同意,把四川南部到成都平原一带的地盘都划给西军,川东重庆一带则是四川总督揭重熙的势力范围。除了他们之外,四川还有一批大大小小的军阀,孙可望准备把他们都赶出成都平原,让揭重熙去头疼吧,谁叫他是四川总督呢。
从四川南部到成都平原因为连年战乱,人口稀少却土地肥沃,只要经营得当,就能建成一块新的根据地,进一步加强西军的实力。孙可望现在就想经营这块根据地,对进攻汉中和陕西其实没有多大兴趣。
当然,秦岭一带的几个重要城市和关口还是要攻下来,以保证四川的安全,李定国和刘文秀正在攻打剑阁,如果能进一步攻占广元,在孙可望看来就足够了。让他有些烦心的是,李定国不是太听话,一直在计划进攻汉中乃至陕西,刘文秀暗中也和他一个鼻孔出气。
除了这些事情,在桂林的所见所闻也让孙可望大感新鲜。
搞内政他可是一把好手,但是隆武朝廷的一些内政措施连他都没有想到,直观的效果很不错,给他的启发很大,所以孙可望特意多呆了几天,研究隆武朝廷的内政措施。
“当今天子,确有中兴之象!”
隆武新政,让他刮目相看,对隆武帝生出了几分敬重之情。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