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山军实力,偷袭飞鱼领固然粗鄙,无非是以直抱怨,情有可原。”
“如今之计,讲和强过开战,太守大人有意助逐鹿领摆脱黑山军威胁,属下以为此乃逐鹿领之幸。至于太守大人提出需给予黑山军补偿,属下也认为是情势所需。黑山军多是亡命之徒,无法无天,主公无需与他们计较,送点财物换取飞鱼领长久和平,属下认为值得。”
鱼不智想了想,点头道:“好吧,劳烦太守大人斡旋。”
逢纪等人泪流满面。
鱼不智身边还是有明白人的,还好有这徐元直的话他愿意听。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位大才,却为一个土包子效力,着实令人扼腕痛惜。
还在感慨呢,鱼不智那边又补了一句,让众人菊门一紧。
“意思一下可以,若黑山军狮子大开口,想把飞鱼领当肥羊肆意宰割,那就别理他们了,大家直接开战就是。就凭飞鱼领的地势,想攻破飞鱼领,我倒想看看,黑山军准备拿多少人命来填。惹毛了我,从益州调兵到黑山打游击,看谁先受不了!”
陈琳忙道:“不智城主放心,在下认为,补偿无非是一种态度,让对方有台阶可下,料那黑山军不至于太过分,还请宽心,无须焦躁。”
鱼不智点头。
渤海太守府出面,同黑山军商议谈和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当然,可以先摆出强硬姿态指责对方越境先声夺人,或直接遣使者谈判进入正题,具体怎么做全由太守府把握,逐鹿领静待结果便是。
逢纪等人记住了一点:谈判得据理力争,不可让逐鹿领付出太多。
这正是鱼不智故意装浑人、装土包子的原因之一。
从中斡旋,与黑山军谈判,付出多大力气,结果会相差迥异。
付出大量补偿达成协议,对渤海太守府来讲最为经济,他们要的结果是“和”,不会在意付出多大代价,因为买单的不是渤海太守府而是逐鹿领。碰到鱼不智这个浑人、土包子、好战分子,东西给多了是会发飙的,搞不好就是鱼死网破,顺便拖袁绍下油锅。
另一个原因,与袁绍有关。
名门之后,擅长肚皮官司,鱼不智对此不习惯,唯恐不小心行差踏错,索性先给自己主动贴上“浑人”、“执拗”、“好战”等标签,构建保护罩。
宴会临近结束时,袁绍终于提到赵部,袁绍告诉鱼不智,赵部太守的问候他已经知悉,询问起赵部现在的情况。
逢纪带回赵部有“攀附”之意,回来后一讲,大家普遍认为比较虚。
渤海太守府并不怀疑赵部想投靠袁绍的诚意,他现在势穷力孤,想找靠山的心情急不可待。当初他曾公开声称参与讨伐,虽然始终没有到战区,关东诸侯理解赵部的特殊情况,承认他是举事诸侯中的一员。现在有问题,第一时间想到袁绍,一点也不奇怪。
两人都是太守,出身、地位和影响力却差别很大。
更何况,袁绍是关东诸侯盟主,赵部理论上算是其中一员。
可问题在于,两人地盘离得不是一般远,近点可以抱团取暖守望相助,离得那么远,派信使交流一下来回都得几个月,所谓投靠有何实质意义?没有实质好处不说,声援赵部必导致刘焉不满,平白无故和一位汉室宗亲出身的州牧发生龃龉,怎么看都不太划算。
袁绍这时候才问起赵部,就是因为对赵部的投靠之意心存犹豫。
如果袁绍再不问,鱼不智也会主动提及。
这次拜访南皮太守府有两大目标,第一个目标已经基本得以实现,斡旋的事自有袁绍方面去做,为赵部改善生存环境的目标,至今还没有下文,这也成了鱼不智当前最关心的问题。
如实将赵部面临的处境,向袁绍作了客观描述。
袁绍唏嘘不已,他很理解赵部现在的困境,感同身受。
掌握一郡之地,不为州里面所喜,被各种穿小鞋,在夹缝中挣扎求存,是赵部的悲哀,同样也是袁绍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从洛阳退兵回渤海后,韩馥对袁绍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虽然还没到让袁绍滚出冀州的地步,却以各种借口开始削减对渤海郡的支持,州府暗示渤海郡放弃部分jūn_duì ,反正以后输送的物资就这么点,试图将袁绍的jūn_duì 饿垮拖垮。
赵部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袁绍的明天。
当然,两人的遭遇其实有明显区别。
那就是袁绍的出身和影响力高于韩馥,赵部则只配给刘焉提鞋;袁绍硬实力弱但有软实力,韩馥暂时不敢直接对袁绍下手,赵部软硬实力都被刘焉碾压;最重要的是,韩馥是刺史,刘焉却是州牧,两种职务掌握的权力有着巨大差别,导致赵部很难抵抗刘焉的压迫。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赵部的处境更困难。
听完鱼不智的描述,袁绍对赵部充满同情。
相似经历和困境,让袁绍不期然生出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这种情绪促使他摒弃了先前的犹豫,决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帮赵部一把。
这倒并非是袁绍一时冲动。
接纳赵部投靠,对袁绍来说也有不少好处,一位太守明确投靠,以后甘愿唯袁绍马首是瞻,为袁绍摇旗呐喊,对声望和影响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关东诸侯这么多,也承认袁绍的盟主地位,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关东诸侯明确表示要追随袁绍,赵部是第一个,具备榜样示范效应。相反,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拒绝赵部,传扬出去,都很可能对袁绍的伟岸形像和盟主地位带来严重冲击。
赵部有参加讨伐董卓!
赵部有参加讨伐董卓!
赵部有参加讨伐董卓!
此事传开,搞不好会寒了其他诸侯的心,甚至直接成为批判关东诸侯盟主“不作为”的口实,导致他失去特殊地位。其他人不好说,韩馥如果知道这件事,难保不会大做文章,名正言顺地逼袁绍离开冀州。
何况,就算得罪刘焉,刘焉难道还能从益州跑到河北咬袁绍?
这些利害关系,渤海太守府早就分析通透了,赞成接纳赵部投靠居多,主要分歧在于,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帮助赵部,尽量降低刘焉的不满情绪。
袁绍决定接受赵部,不是因为同情,而是有利益和利害。
“赵太守讨伐董卓有功,不应被这样对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