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温呷了一口茶,浑然不知滋味,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贾诩。董越派人来请贾诩,使者牛盖在安邑住了一个月,贾诩就是不见他。朝廷安排杨阜派人来请,同样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下,杨阜只得奏请天子,由并州刺史阎温出面,向贾诩传话。阎温和贾诩有旧,如果有人能说动贾诩,阎温首屈一指。
阎温来到安邑,果然见到了贾诩,但贾诩却再三推辞,不肯发一言,设一计。阎温没办法,只好使出赖皮招数,在驿馆住下,每天来请安,风雨无阻,今天的是第三天,下着暴雨,阎温照旧登门拜访,以示决心。贾诩熬不过,终于肯开口了。阎温自然不能错过,恨不得将贾诩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送到天子面前。
看着阎温殷切的目光,贾诩忽然笑了。“伯俭,你真觉得我一个赋闲的人能够有什么奇计,助你们反败为胜?孙策是来河东见过我,但那时的他只有一个豫州和南阳,急需战马,不得不和我交易。如今他坐拥五州,还有半个幽州,韩遂、马腾争着给他送马,他已经不需要我了,别说专程来看我,就算是我专程去见他,他都未必肯拨冗见我。”
“是啊,孙策如今兵多将广,不会在意先生,可是陛下求贤若渴,我等凉州后生更是视先生为师,渴望听先生一言点拨。”
“点拨谈不上,我那点学问可怜得很。不过说到读书,我倒是有些心得,或许可以与你探讨探讨。”
阎温躬身致意。“敢闻先生金玉良言。”
贾诩招了招手,毌丘兴转身去书房,取来一大叠书卷,摆在阎温面前。阎温狐疑地打开,发现是孙策治下各郡学堂的文章,还有一些是公文,其中一些残缺不全,背后还有浆糊的硬块,分明是从墙上揭下来的。阎温有些奇怪,却没多说。这些文章他也看过一些,但下的功夫不多,贾诩收集得很全,从日期上看,他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这些东西了。这儿自然不是全部,只是贾诩挑出来给他看的一部分。
阎温翻了翻,又看向贾诩。
贾诩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品了品。“伯俭读过?”
“并州离中原太远,这样的文章比较少,只看过寥寥几篇。至于公文,更是无缘得见。”
“孙策兴办学堂,各郡都有郡学,不过是安抚读书人,让他们有事可做,免得无事生非,处士横议,那些学术文章不看也罢。只是其中有一些经世济用的文章倒是值得看一看的,这里面往往能透露出一些新政背后的用意。最典型的自然是路粹写的有关王莽新政的文章,我相信你肯定看过。”
阎温有些尴尬,含糊地应了一声。路粹写的文章他看过一些,但不全面,如果贾诩要和他探讨这些文章,他还真回答不上来。好在贾诩没有问他,只是泛泛而谈。
“路粹是孙策手里的笔,他写的文章自然都是孙策想说的,为王莽辩解,其实也是为了反驳那些将他比附为王莽的人,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对王莽的得失还是分析得有道理的。伯俭,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现在的所做所为无不力图避免王莽的覆辙?”
阎温心中一动,若有所悟,连忙点头。“请先生详言。”
“王莽的失误很多,其中有两点尤其严重:一是急于求成,二是泥古不化。孙策不通经术,所以他不会有泥古的弊端,倒是处处出新。于他而言,最大的隐患是急。犹如人涉水渡河,眼前一片茫茫,不辨深浅,不知缓急,王莽是拿着古书渡河,自以为古人已经指明了方向,大步急行,却不知道河道已变,古书不可信,是以自投深渊。孙策手中无书,他只能一步步地向前试探,一步踏错,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不怕慢,就怕急,急则生错。”
阎温连连点头。他听懂了贾诩的意思,孙策不是不想快,他是不能快,不敢快,对峙对他更有利,天子、袁谭拥兵不前,正是孙策期望的结果。
“伯俭,你可知道孙策治下五州有多少户口?江东又有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