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医> 226、户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26、户籍(2 / 2)

戴浩歌面露萧索之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方才道“我十年前随师学艺,游走四方,倒是也拜访了不少杏林前辈,自以为学到了不少本领。去年我师父去世,我送他遗体回乡安葬,正没什么事可做。听说吴县招考药局大使,只要是医户子弟就可以报名入选,我便来了。”


徐小乐暗道你说了这么大一通,无非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游医罢了。他又想其实戴大哥倒是没有必要自卑,只要有本事,能治好人,游医也没什么丢人的。


不过这宽慰人的话却不好说出口,徐小乐就道“原来这回考选只要是医户就可以了啊!那怎么才来这么人?”


赵俊达就道“其实已经不少了。你想啊,医户才有多少?何况大部分医户都在卫所军籍,他们要么能补军职,要么换了行当,谁还来县里考药局大使?”只要能补军职的,必然有品级,肯定看不上一个不入流的药局大使。


根据职业细分户籍是蒙元时候才有的,在此之前的唐宋只有良贱两类。大明立国之后,订立军、民、匠、乐四籍,其实是沿袭并用了前三朝的两种制度。


医户作为职业,自然是祖辈行医的人家。只有在南宋时家里就行医,才会在蒙元时被编为医户,也才会在大明被登录为医户。不过大明的医户不是独立的户籍,所以散见于军、民、匠三籍之中。


其中卫所军籍从大明开国至今地位高,生活轻松,但凡有本事的人都希望能够转入军籍,所以医户们自然人往高处走,早早就从军了。


仍旧留在民籍的医户也有,却不多见,有些甚至放弃了悬壶济世,只是有一技傍身,帮助乡里罢了。至于匠籍里的医户,大多从事制药制器,被官府管得严,走脱的倒是不多。


徐小乐就奇怪道“我家也是军户,怎么从未有卫所的人找过我呢?”


赵俊达对于徐小乐不甚明了并不奇怪,有多少十六岁的少年知道那么多社会上的规矩?


他就解说道“军户有两种,一种是从军厮杀出来的,到了太祖承运开国,再差都是军官。还有一种则是太祖划定卫所辖区之后的百姓,他们要么转入军户为兵丁,要么仍旧为民户,只是住在卫所,受卫所管辖。”


“军官且不去说他,世袭罔替,吃皇粮的好差事,谁让人家祖宗肯冲锋陷阵呢。”赵俊达说着就有些羡慕,又道“普通兵丁之家,开头是很辛苦的,当了兵丁就要出操,要种地,还要服役。


“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入军户呢?因为军户每代只要有一个儿子当兵就行了。若是生了两个儿子的,一个替补老子当兵,另一个就可以做其他营生。若是三个儿子,就有两个儿子可以做其他营生等到了第三代,家里仍旧只出一个人服役,其他人就可以去种地、读书、做买卖,再不用服差役了。岂不美哉!”


我记得写过户籍问题的,但是属于一笔带过,还是有不少同学对此表示疑惑,这回略略写得详细。


大家的月票呢?求订阅啊!


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