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侵入玄学的范围。”
“玄”的概念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奥妙莫测之意。
魏晋时期,有所谓三玄之学。“三玄”一词始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篇》:“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兹风指玄学清谈之风。梁代清谈复盛,《老子》、《庄子》、《周易》之学从而得以再兴。
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是因它们含有非常深奥的学问。魏晋时的玄学家无一不从事三玄之学的研究。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给“玄”下了这样的定义:玄是有无两者的浑同。要了解“道”,就必须通过“有”和“无”来了解。有无相生,大道巍巍。哲学界有这样的定义:最高的存在是虚无。而谭嗣同在他的七律《题江标修书图》中也说“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缥缈间”。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讲到这段话时说:“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这些都跟自然气候毫不相干!也可以说,语文课本上在讲到这一段时纯粹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在朱熹的这段话中,所谓“时日、支干”,“时”指的是时辰,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日”指的是“天”:天有y阳、刚柔之分。刚为阳,柔为y。古人还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一说。支,指的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指的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众所周知,古代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来记录日和时。每天和每时都对应着各自的干支,这些干支的组合可以表征事物发展的特定规律。例如月份的变化,流年的交替,等等。
再看“孤虚”。“孤虚”是个专有名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术数学中的“奇门遁甲”,全名“六甲孤虚法”,据说为黄帝所传。六甲孤虚法分为“年孤”和“月孤”,还有“日孤”和“时孤 。《六壬神课金口诀》著作中对于孤虚有这样一段论述:旬中空亡,阳空y亡。空亡为孤,对冲为虚,只有时上的孤虚最验,可以一胜十,十胜百,有一妇战十男之说。因此,“孤”和“虚”的定义是:旬中空亡的地支称为 “孤”。与“孤”对冲的被称之为“虚”。查找旬中空亡必须使用日时的干支。“孤”和“虚”的实际作用是:背孤击虚。即,将自己的jūn_duì 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处于“虚”的方位上的敌人。同样,按照古人的观点,如果是谈判,就可以事先把谈判时辰的孤虚推算出来,尽量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把对方的座位安排在“虚位”,这样就可以“背孤击虚”,可以大大增加胜算。
那么,最后这个“王相”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旺相”。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在月、日、时上的态势表现为旺、相、休、囚、死五种状态。若以天时中的旺、相之孤去攻打对方的休、囚、死之虚,则胜利几乎可待。
所以,孟子所说的“天时”,就是“六甲孤虚法”在各种战争和外交中的运用!
明白
日月为明,日月是分开的,所以明的组词有分明、亮明、挑明等。挑明就是一边挑一个日一边挑一个月,引申为分辨清楚明白之意。《易》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推衍清楚日月就会明白。明白什么?当然是明白道,明白理,明白法,明白术!道为源头,理为根本,法为主干,术为枝叶。人不明日月四时之交替,就不能辨是非、明事理。不明日月之规律,就不能悟透y阳之道;不知y阳之道,就不能通晓医理、兵法……就不能尽人事。
因此,要想明白,就必须得研究清楚日月,弄懂日月。
日月合在一起为明,那么日月是什么呢?日月就是易。日月相推而生明,日月相推而生易,知易则明!甲骨文中“易”字的写法就是日在上月在下。日有光,月才有光。日月有光,天地才有光。而月食之时,日月无光,天地同样也无光。但是是真的无光了吗?不是!这时的光全都在日月的内部,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境界而已。
。。
容易、知道、聪明
容易,并不是人们平时泛泛所指的谋事轻松而成的意思,这个词也是载“道”的。此道即:掌握了万事万物之理,若运用易理之法则去处理事情,就一定会很轻松。这就是“容易”的真实本义,就是从字面上讲也可以看出来,“容”就是包容、涵容,“易”就是《易经》的易,代表《易经》的运用法则。这两个字组词以后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涵容、掌握《易经》的应用法则,并以此法则来处理对待事情。
再如“知道”一词,“知”是明白、通晓、了解的意思,“道”是道法自然的道。人们在说知道一词时,只是理解其泛化的意义,并不真正理解道法自然的“道”是什么;不能理解这个真正的道,就谈不上真正的知道!如此泛化的用下去,文字就逐渐丧失了载道的功能。
再如“聪明”一词。聪,则无所不闻;明,则无所不照——这才是“聪明”一词的真实内涵。如今它的本意也被泛化了,仅仅是智力好这一概念的代言而已,并非真正的智慧。通过以上数点,我们应当明白什么是“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对文字泛化意的深入思考,以及超越文字其形,对其内在所藏真正道理的探究,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
头头是道
我们常常形容某人说话或写文章头头是道,以喻其条理清晰,论辩畅达。但这个词的原意却比这要复杂得多,或者说,里边深藏了一种十分珍贵的传统方法论。
一条狗之所以是一条狗,是因为我们把它唤作了狗。假如它最初的名字是猫,它就一直是猫了。所以,名字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是随时可以变更的。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本体问题。罗素的《哲学问题》一本书都在讲“桌子”这个词,就是试图弄清桌子的本体。但这要纯粹从语言、从言说来论是说不清楚的,其结果必定归为维特根斯坦“不可言说”的“沉默”。中国古人大概在这一点大概认识很早,所以要研究数与象,因而有《易》。但在实际生活中,人总离不开言说,于是,当说到某一物时,就先界定了从它真正的本意上说是虚假的,故名“假名安立”。也就是为了表述出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确立一个名称,然后在此基础上陈述和讲解。
这个假名安立形象地说,就好比在一个人头上再安装一个头一样——头上安头,用这种方式来讲道,就是“头头是道”。所以,“头头是道”并不是说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而是,它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方法。
玄关
玄关是很多风水先生都在使用的词汇。因为玄,所以很难找到。可以说,一些江湖术士连玄关的概念都没闹清楚。
玄关的最初意思是指,天地气血贯通之道窍,亦生死之窍也。先天与后天,一y一阳,曲径通幽,幽现玄关。玄关通之者生,障之者死。天地幽玄,设万物以玄关,以致天地万物皆有其窍。对应于人身来说,玄关似如口鼻,口鼻俱障,人莫生焉。玄关之于宅居者,似如门窗也;若则宅居之玄关俱障,则人运亦渐亡。所以,取利者所择之处,玄关一开,财气自然来。那么,具体到一所房子,其玄关到底在哪里?是否是今天那些风水先生所认为的进门的某个地方?显然未必。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把房子比喻为人,玄关相当于房子的口鼻。确定玄关,首先就得确定地运,然后是立向,也就是把它的坐标定出来,然后才知道口鼻在何处。这就得应用风水知识,古代的风水也是一门大学问,古代看风水,看宅,讲宅经。历史上传下来的宅经一共有三本。第一本是著《黄帝内经》的黄帝,他一共留世传承下来有三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和《黄帝宅经》;第二本为孔子所著的《孔子宅经》;第三本是淮南子所著的《淮南子宅经》。其中《黄帝宅经》和《黄帝外经》已经失传,《孔子宅经》和《淮南子宅经》现在可以查阅到。
而要深入地d悉玄关,必须要去研习它所来源的先天、后天八卦。
圣人造《易经》之卦,其所设先、后天相异之排序,效之所在,后人莫名其旨。然圣人所传,定有其窍。先天与后天,其若相通,则必有窍户。既通门户,星贯神明;不通关窍,流浪生死。
天地氤氲,y阳化之出;由阳至y,无间之道,天地之窍。其于一窍之通者,势必窍窍相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万事开头难
万事开头难。为何开头难?开头,开头,所谓要把头打开,也就是开脑子,当然很难。
明白地讲懂头的学问,必须引入五行学说。五行之中,木之德为仁——仁义礼智信五德——就是从“仁”开始。
仁是木的德性,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论述万物的德性时说:“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也就是说,动物是先长的头,植物先生根。这是天地生物不易之理。既然人也是先生出的头,学习或做任何一件事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头开始。这就是道。米鸿宾《大易识阶》写到这一点时引申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中,有头的只有木,所以称为木头。木头的造词当然还有深意存焉,因为木是植物之根,其德为仁义,亦为人立身之根本。因此,人要立身,必须从木之德开始,从仁义开始。仁为德之首,所以,人们又用果仁来补脑,其实也就是补头,这也是一种对应关系。
另外有意思的联想是,古人知道心存仁义,又以心眼相通,眼中有仁,故造出一个词叫“眼仁”。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y一阳之谓道
一y一阳之谓道。很多人迷迷糊糊以为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一y,一阳,就构成了道。这是很不确切的。米鸿宾《大易识阶》中对这句话作了很认真的注解。
“y”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原义表示山之y面或云遮住了阳光。关于y的注释有:《说文》曰:“水之南,山之北也。”《太玄》谓:“幽无形,深不测之谓y也。”《管子?心术上》:“y者静。” 《尚书今古文集解?洪范》:“y,降也。”《礼记?曲礼上》孔疏:“y,卑也。”《战国策?秦策》高注:“y,小。”王逸注《楚辞》:“y,臣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内为y。”《素问?y阳应象大论》:“y者,真藏也。”《春秋繁露?基义》:“y者,阳之合也。” 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y为柔。” 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y,偶数。”等等。
“阳”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高明。关于阳的注释有:《说文》:“阳,高明也。”《禹贡》:“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周礼?考工记?轮人》贾公彦疏:“向日为阳。”《礼记?曲礼上》注:“阳,尊也。”《礼记?曾子问》郑玄注:“明者曰阳。”《左传?僖公十五年》:“外为阳。”《庄子》成玄英疏《达生》:“阳,显也。”;《人间世》:“阳,刚猛也。”《太玄经?玄告》:“阳动吐,y静翕。”《玉篇?阜部》:“阳,清也。”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阳为刚。”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阳数奇。”
y阳思想约萌芽于殷周之际,y阳二字在文献中首见于《诗经》。《诗经?公刘》云:“相其y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y。但,那时的y阳还没有对立属性,用的都是原义。
渐渐地,y阳的概念开始增大,开始“互动”, 开始成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和方法。最简单的称法是“一y一阳之谓道”。但是,这句话很多人都没有闹清楚,主要是因为不知晓里边“一”字的真实含义。在这里,“一”并不是一个数词,其本意是“所以”。所以y所以阳,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这才称其为道。再说得直白点,y阳不是道,阳了又yy了又阳的这个过程才是道,一如朱熹所说“所以循环者乃道也”。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y一阳之谓道,y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y阳者乃道也。若只言y阳之谓道,则y阳是道。今曰‘一y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y阳是气,“通天地者一气耳”,而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y阳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也是宇宙的总规律。
感动
感动。我们每天都在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或总是要想法去感动别人,以此来纯洁我们的心灵,并使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这个每天都跟我们情感发生亲密关系的词汇却是来自于易经。天地万物,无非y阳间的关系,而y阳间的关系都是“感”出来的,“感”出无处不在的y阳关系,目的是为了见出y阳之本性来。
“感”,即是“咸”卦的“咸”,咸卦体现的是夫妇之道。《荀子?大略》篇:“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讲的是更宽泛的人伦礼仪。总之,“感”并不就是感情之意,而是“感” 而生“情”,上智下愚,都有自己的感,都有自己的情。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情”是“感”的结果,有感而后有关系,有关系而后有情有表意;感不同,关系也不同,而表意也不同。
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人之感主要是为了感天地,感生命之受,而不是把自己与天地隔离,与自己一己之私心为伍。也就是说,心的最高境界是做到与万物无逆,这反而就需要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动远离,一般意义上的为人事之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形成我们的新的内心羁绊而已。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老子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非哭非笑般的“三号而出”,也就是面无表情地喊了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学生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秦失说:这是最高的礼貌啊。老子是超然物外之人,他真正做到了“内直者,与天为徒”(《庄子?人间世》)的境界,即心中空空平平、清清静静,并达到了天人合一。天地无心而成化,老子也是无心而生仁,七情六欲已经不能动心了,生死亦不能入于心中,他只有仁慈。因此,我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了解他啊。你们这些跟老子学道的人,不但动了真感情,而且还大哭大叫,可见,是己未立、道未生,没有学好啊。
这才是感出了大境界的人。理解这一点,其实正是为了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感动”,而一般意义上的感动,大体也就是梁漱溟将其分类为耻感文化的原因之一。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古人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为什么说是“听”天下而没有说“看”天下?就是因为“听”是全面的,而“看”是不全面的。眼睛看得不全面,总有看不到的地方;耳朵听的功能却是不受方位界限的。人们就此总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了听的比看的要广泛。
三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劭,在其《人物志》中撰曰:“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主要意思是,声音的变化,集中表现于人的相貌表情之中。
《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正因为它能让人动荡血脉、调振精神,并且常常能使人开解心意。这就是有的人一听到某种声音就会产生流连欢喜的原因所在。中医里有用音来治病的方法,可惜时下已近于失传,只剩下现在所谓的音乐疗法了。
《难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圣”,说的就是听音知病的境界!五音中,宫音出问题者,则相应的脾胃一定会出现病况;脾气不好、性情躁烈者,则角音一定有问题,相对应的肝胆也一定会出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古代的上医听患者的声音,就知其病况。可是现在,极少有人能够真正听懂五音了,非常可惜!
风情万种
人们常谓的“风情”,就是风动生情。风一动就会生情,然后就情生万种态,“风情万种”即由此而来。《说文?风部》曰:“风动虫生。”这说明,动物和人类的繁衍也是与风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常说的性情就是由性生情,风情就是由风生情。那么是风怎么生出情的呢?古人写繁体的“風”,风中有虫。风动虫生,实际生的是j子和卵子。此后,所谓的情自然也就生出了。有了情就必然有两性相吸,自然就有了繁衍后代的结果。我们知道,很多动物的交配都是依靠闻嗅对方的气味来实现寻找的过程的,而气味的传播又恰恰是由风来完成。所以《玉篇?风部》云:“风,以动万物也”;《管子?形势解》曰:“风,漂物者也”。这就是风所体现出来的作为天地、y阳之使者的作用。
中医讲的六y致病,风寒暑湿燥火,风也为百病之长,六y之首。《十九病机》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还是强调的风邪致病。这也就是将大自然的风,取象类比到病人出现的风的体征上。比如,一个人主诉晕眩之症,那就不用多考虑,因为在人体来看,那么高的位置有病,只能是风才可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