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献策道,“皇上,那就是起草檄文,明庭贪官污吏横行,民生凋敝,在面对满人时多次丧师失地,正是日薄西山之时,反观我朝,政清人和,上下一心,我朝伐明正是以有道伐无道。
昔日文王伐商,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汉未十八家诸候天南地此,齐聚虎牢关讨董,无他,檄文之功也,今日我军以堂堂正正之师伐明,若有檄文相助,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并非无可能,可大大减少我军伐明的阻力。”
众人都恍然大悟,李鸿基拍了一下自己的头:“不错,差点把此事忘了,我军伐明也没有隐瞒的必要,正需要一遍檄文传遍天下,历数一下明廷的**无能,让百姓能认清形势,只是明天就要出师,谁能一晚写出一遍好的檄文来。”
在场的除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其他人都是和大老粗差不多,卢象升连伐明都不愿意参与,自然也不会写什么檄文,李岩虽然有才,刚才已经表现过,也不愿自己太过抢眼。
看众人都默不作声,周凤梧向宋献策笑道:“即如此,一客不烦二主,那是请侍中大人代劳了吧。”
宋献策苦笑,怎么没想到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大老粗,早知如此,前几天提出来也不会如此匆忙了,他以前做文章还可以,只是几次考试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就彻底丢下那些诗词文章。要他在一日之间写出一篇能煽动感人,言情并茂地檄文来,也真够为难的了。
宋献策暗暗后悔。
提得不是时候,只得一咬牙道:“好吧,我尽量写好。”
看到宋献策为难的样子。李鸿基已考虑到他可能不善长。若是勉强做出来。那还不如不做,心中一动道:“宋爱卿日理万机,不用费神在这类小事上,我心中已有写檄文地人选,各位退了吧。”
宋献策松了一口气,众人见檄文之事没有落到自己头上。也不去追问,明天就要出征,今天要做的事太多,跪下谢恩后。一个个都退出了大殿。
李鸿基心目中檄文的人选自然是陈贞慧,他平时就是负责记录整理唐王地各项命令,又广有才名,是最适合写檄文之人。
陈贞慧是男子,为了避嫌,李鸿基登极后他就搬出了改成皇宫地唐王府,李鸿基另外给他赐了一座宅子,他作为随军长史,地位并不高,这样地会议不是他能参加的,李鸿基退朝后,就命侍卫将陈贞慧找来。
在唐军中耳闻目睹二年多,陈贞慧早已不是当初一心想要替明庭效力的书生了,朝庭和唐军越来越拉大的差距,让他意识到唐代明已是大势所趋,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挡,在痛苦过一段时间后,就彻底效力唐军。
听了李鸿基的要求,陈贞慧并没有考虑多久,马上回道:“皇上放心,臣明天一定交出让皇上满意地檄文。”
第二天,陈贞慧的檄文果然交上来,李鸿基展开一看,拍手叫好,檄文开遍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当今大明太祖,本起于桑泽之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是以享国诈有二百余年。
然后世子孙,不遵祖训,废坏纲常,失君臣之道,有帝嘉靖者,百姓皆曰:“家家皆尽是也,有帝万历者,三十年不临朝,至天启,宦官当道,四海亿兆之民,皆治于一宦官之手,有此三帝,大明当亡,不亡者,仍太祖驱夷狄之功也。
当今天子,本有所为,初诛魏阉,四海归心,然刻薄寡恩,实非明主,国之干臣,袁宗焕者,凌迟而死,致使东虏叩边,陷我百姓于水火。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草原削平蒙夷,入东北尽灭满狄,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此功可比明之太祖也,当以天下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