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明天下> 第九十三章超稳定社会的构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三章超稳定社会的构成(1 / 2)

站在高山上可以看清大地的轮廓,站在高位上,可以看清人心的模样。


改变人心的方式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给足利益之后,人心自然就会改变,这或许就是人类在大自然的物竞天择中胜出的原因。


没有作出改变或者投降的人,大部分都会被自然淘汰,或者被人道消除,最后成为一小撮异见分子而被所有既得利益者们所唾弃。


开始的时候,玉山书院是少数,随着玉山书院的学子们纷纷开始在关中入仕之后,愿意来玉山书院的人就慢慢多了起来。


说起来,做官对于大明人来说,真的很有吸引力。


为了能够进入玉山书院,他们愿意削足适履,愿意抛弃自己研究了半生的八股文,甚至愿意抛弃自己养了半生的所谓浩然之气。


然,玉山书院的学科,与他们昔日学习的东西相差太大,想要一蹴而就何其的艰难,即便是黄宗羲,顾炎武这样的人也耗费了两年时间,才堪堪追上玉山书院下院学生的学习进度。


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算学,格物学更是如此,没有从最初,最简单的学问做起,很难培养出算学思维,与格物学思维。


而新的《地理学》更是颠覆了大明人对世界的认知。


因此,无数学生不惜跨越千山万水的赶过来,最终绝大部分都倒在了入学考试的门槛上。


绝望地人调头回家,贫穷的,或者不甘心的就会在蓝田县住下来,一边给人做工,一边苦读,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进入玉山书院。


对于调头就走的人,蓝田县自然置之不理,至于那些有心求学,愿意改变自己的学子,蓝田县则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善意。


官府积极地给这些学子找一些文牍抄写一类的工作,玉山书院也特意派出先生,每过三天就召集这些学生给他们讲授最基础的算学,格物学知识。


蓝田县的商业气氛太浓重了,这不好。


人们不能赚到钱了就去狂吃烂喝,不能把赚到的钱都盖成房子,更不能全部丢到明月楼里去。


随着蓝田县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一些原本只有一个说书人的茶馆,慢慢的也就有了一些小戏,听说明月楼里已经开始炮制江南大型戏文了。


关中的jūn_duì 将所有的贼寇,官兵,建奴统统隔绝在关外,继而造就了关内民生平复,日渐繁荣的场面。


这里面有云昭的功劳,更多的却是关中百姓自己的努力,才造就了今日强大的关中。


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代表着大明皇权在西北之地彻底的衰落了,很多睿智的读书人认为,不出十年,关中必定会从大明分割出去,另立山头,就像昔日的西夏,大理一般……或许更加的严重。


历朝历代都一样,每到国破家亡之时,必定会有无数有识之士,为这个即将陨落的王朝奔走呼号。


他们认定蓝田县是一个远比李洪基,张秉忠之流更加危险的存在。


再金瓯无缺这个问题上,他们固执的如同一头头驴子。


云昭没有反驳,玉山书院也没有反驳,反正听这些话的人大多是读书人,而读书人就不能来到蓝田县,只要来了,基本上就属于有来无回。


不是蓝田县把这些人全部都五马分尸了,而是在这里求学,研究学问太舒服了。


你想要的书籍这里应有尽有,一部完整的《永乐大典》里四万万文字就足够一个读书人研究几辈子的。


你想要的安静生活这里有,不用担心官府拉你去当粮长,也不用担心匪徒把你家的孩子绑走问你要钱,更不用担心自己研究学问会造成坐吃山空的场面,只要你的研究方向是有价值的,一般都会有补贴。


云昭咬着牙耗费一百六万两白银堆起来的玉山书院此时,才彰显出了他无与伦比的黄金色光芒。


学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产出,仅仅是一项玻璃生意,就足够玉山书院维持自己日常的用度了。


加上玉山书院还跟云氏学习,不断地扶持一些看起来很新的商业门类,比如医药研究,虽然眼前看收益不大,如果从长远看,他们的收益将是惊人的。


六月到来的时候,蓝田县的夏收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半。


平原上的麦子每过一天,就有大片大片的麦子发黄,成熟。


前些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蓝田县需要总动员大家一起去田地里收割麦子。


现在,不用了,随着流民不断地涌进关中,那些有高附加值工作的人就不愿意丢下手头的活计去割麦子了。


这种算计,或者偷懒的行为会传染,于是,就有更多的人不愿意下地割麦子了。


所以,关中平原上就满是光着脊背的临时麦客们,在为关中人收割粮食,他们的效率更高。


蓝田县的农业人口已经换了三茬,第一茬是原住民,在蓝田县开始最初的商业活动的时候,他们放下了锄头,将自己的田地佃租给那些没有地的流民。


当蓝田县开始向外拓展的时候,关中就有了更多的生意机会,于是,这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人也开始投入到商业活动中,把手里的地再佃租给新来的流民。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