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参与扯皮争执的,反而是来自神都的那些将领们。他们分化为两派,一派以李多祚为首,主稳,欲待兵员、辎重备齐,万事妥当再行进军;一派以张玄遇、曹仁师为首,这些人主急攻,且貌似看不上契丹的人的“乌合之众”,有轻敌之心。
最终,还是急进派占了上风。
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率禁军和募军等精锐作为先锋部队,率先向营州进发。
左卫中郎将燕匪石、右领军卫宗怀昌分别作为步军正副总管作为增援部队,紧随其后。
而左豹韬卫将军李多祚与陈玄礼、郭振、卫擎等人被留在幽州城,待人员齐整后再押运辎重徐徐跟进。
前锋张玄遇、曹仁师和麻仁节都是主张速战速决的,燕匪石和宗怀昌曾经都是张玄遇麾下的将领,根本就不敢违拗张玄遇,也算是张玄遇一派的。
而主张稳进的李多祚被安排在后军,很明显是不想让他争功。至于陈玄礼、郭振和卫擎等人,在出征前就被武则天钦命留在后军了。四名将军共同负责押运辎重,自大唐建国来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奇葩景象。
人员分配的泾渭分明,已然给此次征讨蒙上了一层阴影。
……
“冯大人,这是真的吗?”曹仁师眼中放出光来,忍不住又追问道。
冯青山离开营州城后,与属下几十名官员一路上忍饥挨饿,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终于在半途当中遇到了朝廷的征讨大军。
当军士把冯青山等人领到曹仁师面前时,曹仁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些衣衫褴褛像叫花子一样的饥民,竟然是营州都督府的各级官员们。
不过,曹仁师对冯青山等人的处境并不大关心,倒是对冯青山所提供关于契丹的情报很感兴趣。
在jūn_duì 中任职这么多年,曹仁师没有打过什么大仗,只是凭着资历混到今天的地步,眼看着就要解甲归田,现在突然有了立功的机会,他
哪能轻易放过。
听了冯青山的的详细述说,曹仁师的心中不由扑腾扑腾乱跳。
听了曹仁师的询问,冯青山正色道:“军中无戏言,冯某有半句虚言,甘愿受军法从事。曹将军若不信,可以问问与我同来的营州官员,这些都是他们亲眼目睹了的!”
亲自询问了与冯青山同行的那些营州官员后,曹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契丹人因粮草被焚毁,已经连饭都吃不饱了,已准备向松漠撤离了。
契丹人撤退,朝廷大军就可以兵不血刃光复营州,若是趁势与契丹决战,说不定会一举消灭对方主力。真若如此,作为前锋领兵将军的曹仁师将会立下不世功劳,甚至可以名垂青史。
有了冯青山的情报,曹仁师更加趾高气扬,当然不会放弃眼看着到手的功劳。他一方面派人向张玄遇与谯楼禀报军情,另一方面命令部队急行军赶往营州,甚至连队形的混乱都懒得去管了。
征讨大军的前锋部队是一支真正的精兵,由羽林军士兵、十二卫士卒以及从府兵中专门挑选出来的骑兵组成。
曹仁师带领最五千精锐的羽林骑兵,行进在队伍的最前面。军旗猎猎如火,羽林铁甲骑兵骑着雄健无比的高头大马,甲胄鲜明,鞍鞯整齐,佩刀挂盾,高执红缨长漆枪,银亮的钢枪尖刃,寒光闪烁,十分威武雄壮。
张玄遇则带领两万五千名十二卫精骑紧随其后,飘扬的帅旗上书着斗大一个“张”字,虽然陛下没有明确谁做主帅,但张玄遇的作派已明显将自己当成了军中主帅。
十二卫骑兵统一身着铁铠,外罩半臂战袍,肩上挎着战弓,腰佩短刀,牛皮箭壶,鞍侧挂着一面黑色生漆的牛皮骑盾,绘着猛兽的图案,一杆红缨长枪血槽宛然,闪着狰狞的幽光。他们的装备虽然比不上羽林,但战斗力却不容小觑。
相比起曹仁师与张玄遇,麻仁杰率领的府兵就差远了。他们的马有高有矮、有肥有瘦。马背上挂着自备的粮袋、灶具、毡衣、睡袋。刀剑和弓箭、甲胄制式混乱,并不统一,有的人根本没穿皮甲,有的人虽然身着半身甲,但皮甲很久没有上油保养了,漆光磨去,皮甲皲裂,肩头还开了线。
此刻,营州别驾冯青山骑马与曹仁师并行在前往营州的途中。他早已没有了离开营州城时的狼狈,临时换上的锁子甲虽然不甚合身,倒也显得颇有些英武。
曹仁师铠甲与冯青山完全不同,全套的簇新的明光铠由头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在阳光下就像一具闪闪发光的金甲神人。铜色鳞片状的护腮和护颈把他的脸也挡了起来,只能看到一只鼻子和一双锐利威严的眼睛。
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都是能征善战、久经沙场的老将,以此雄军,大军到日,叛乱怕不旦夕可平。看看络绎不绝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无边无沿,冯青山对收复营州的信心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