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凛凛的战列舰排成战列线对轰,炮焰冲天,天地失色,血火交织——这是人们对战列舰时代的舰队决战的印象。其中多少有些人为美化的成份,总体上来说大方向是正确的。
舰炮对轰的时代,为了提高命中率,不光需要精准的火控观瞄系统,还要有单位时间内足够的弹药投射量。打个比方,同样是一分钟内砸出去两吨炮弹,一边是3枚305㎜炮弹,一边是40枚128㎜炮弹,哪怕以最理想状态下,两者在相同距离下打出相同的散布界(重型火炮的误差概率普遍更高,但射程更远),数量更多的一方肯定会取得更多命中。
实战中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加上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状况,不可能套用这种理想化的对比。不过同样时间内砸出更多炮弹一方更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占据高处,让对方难以还击的话,那就更理想了。
帕西法尔正占据着这样近乎完美的位置。
高尔察克及其麾下舰队已经好几次变换阵型,试图用转换阵型的破绽吸引帕西法尔舰队拉近距离,以便强化速射炮的穿深威力。公国舰队则趁此机会咬住敌舰队,将战斗拖入混战,依靠数量、装甲厚度、火炮口径的优势,一口气撕碎帕西法尔舰队。
高尔察克是富于激情和干劲的少壮派将领,同时也是老谋深算的智将,即使在逆境之中,他依然能从容地思考要怎么挖坑给对手跳。换了别的不知深浅的将领,或许就这么一头栽进去送人头了。遗憾的是这场战斗运气始终不站在他的一边,另外帕西法尔怎么看都不像是比他笨的样子。
面对高尔察克的“险恶”计划,帕西法尔的应对很简单——磁性战术。
整个帕西法尔舰队始终维持着和敌军的高度、夹角、距离,敌军前进,他们就后退,敌军后退,他们就前进。始终牢牢控制住交战距离和节奏,不管公国舰队玩什么花样,反正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着你。
照常理将,这种战术并不容易实现,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对手训练有素且指挥官经验老到。就凭拉普兰这些菜鸟,理论上来讲并不容易实现。不过靠着平日里的严格训练、机动性的优势、舰长们的主观能动性、先进的通讯系统、指挥部的调度协调、帕西法尔的指挥——以上种种相互有效结合后才得以实现。
“真行啊,这些敌人。”
通过望远镜看着再一次集体转向,变纵队为横队的敌舰队,高尔察克小声赞叹着。
身为同行兼敌人,他很清楚眼前这支舰队的底细。这支自组建到最近投入战斗,满打满算才不过一年的舰队,本质上不过是刚脱离蛋壳的菜鸟。他们的行动中处处透着幼稚和笨拙,有好几次差点因为自身的失误一头撞进高尔察克的陷阱里。但靠着优秀的指挥官和平日里严格的训练,他们依然能充分发挥手中先进武器的威力,给予敌人打击。
如果没有条约和国际地缘政治的约束,拉普兰本可通过《租借法案》从帝国获得更多更好的武器,那样一来,战争的胜负就很难说了。
幸亏没有变成那样,否则这仗真没法打了。
“全舰队依次右转九十度。”
望着正在加速超过“苏沃罗夫公爵”号的敌舰,高尔察克大声命令到。
此时“冯.德.坦恩”号再次成为了帕西法尔舰队的领航舰,“贝尔兴”号成为队末殿后的战舰,整个舰队正转向北偏东航向,似乎是打算抢在公国舰队前方摆出横队,从而再次构成t字横头阵位。高尔察克的命令正是针对此意图所下达的。
表面上看,这道命令是利用敌舰队运动至东北方解除了对公国舰队的拦阻态势,向南方运动。实际上这并非高尔察克的全部意图,他的真正想法是利用这次转向给帕西法尔挖个大坑。无论帕西法尔如何处置,在可预料的范围以内,局势都将朝有利于公国的方向发展。
高尔察克的想法很明确,经过连番激战,帕西法尔舰队不管是人员还是弹药量都已经濒临极限,距离强弩之末只有一线之差。在这种情况下,靠他的舰队不可能突破亚姆立札的防御工事,纵然抱着逼死的决心做自杀式攻击,最多也就能炸塌一段城墙,瘫痪一两个航空停泊位或是铁路出入口。绝无可能实现在这之上的战绩。此刻敌舰队不光状态不适合执行要塞攻略战,心态上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比起执行不切实际的要塞攻略任务,尽早安全返航的心思会更加强烈。
此时高尔察克的转向命令一旦完成,公国舰队将占据西南位置——也就是帕西法尔舰队返回拉普兰的方向,从而对敌舰队形成心理压力,迫使敌舰队主动与自己短兵相接。当然,以帕西法尔的智商,不会看不出这种小花样。所以其实在高尔察克的规划里,这种可能性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在他看来,帕西法尔在洞悉他的意图后必定会翻转队形。也就是说,如同之前那般再次抢占高位对公国舰队进行拦截,或者干脆“一齐转向一百八十度”,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利用航速上的优势直接甩开公国舰队,脱离接触后绕个大圈返回拉普兰。